Loading收藏本文

欲望与养心

养心在少欲,《内经》明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所谓养心,即是养一身浩然之气,这是养心的至高境界。

我每每读诸葛亮的《诫子书》,都为之精神一振,并充满进取的力量。细绎其言,不仅可用以励志,亦可用于摄生,并有助于大病康复。摄生与康复都需保持一份宁静与淡泊,而不能骄奢淫逸,嗜欲无穷。静以养生,淡可去欲,淡泊则心静,心静则脏腑皆和。大病康复当守淡泊之志,而切忌贪欲无度,反复折腾。​​​​

当前的时代,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灵魂空虚,媒体充斥着财富、奢华、名人等各种报道。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的刺激中,不少人不知道何为真正的人生成就,甚至把成功定义为挣大钱,人们也经常被各种无休止的欲望所折磨而生活得越来越烦躁不安,焦虑痛苦,患得患失,缺乏幸福感。

1、欲过则心乱,心乱则百病由生。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心主神志,人的欲望是心神思虑的产物,人正常的思维意识活动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人生在世,不能无情无欲。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喜过伤心,怒过伤肝,思过伤脾,悲过伤肺,恐过伤肾,忧久则气结,猝惊则气缩。七情必需均衡,否则任何一情太过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六欲一般指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和意欲,六欲亦需各得其宜为好。

从中医来看,情与欲都是心神的活动,心若一动,则情与欲皆动。

俗话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非常明白地阐释了情与欲皆需适度。过度欲望往往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然后会产生怨恨恼怒烦等负面心理。欲火属心之君火,欲火妄动,心神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精气泻,泻则虚,虚则损,损则病。

若物欲诱惑不止,劳心劳神;更纵欲无度,肾精不藏,扰动无名之相火,则精气日耗。肾精亏损,初则或无所病,久则必然眼暗目昏、精神不振,若更感受六淫邪气,邪气又耗肾精,由此健康益损而疾病丛生。

在物质世界里,物质决定意识。对于健康来说,精神影响着形体。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会干扰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进而影响健康。比如,压力大的人易见胃病,即是木郁克土;快乐的人容易健康,是心气和而致脏腑皆和。

现代社会,虚浮无根,人易于动,颇难于静。不知持养,以动为乐。心过动则烦忧惶躁,相火不位;身过动则消耗元气,正虚邪恋。心能静则怡然自安,身能静则元气坚固。养生,就是养元气,让元气不随喜乐而妄动,亦不欲过劳而耗之。如此则能无病而长寿。即使有病之人,按此法养生亦有助于速愈。​​​​

2、养生者,养心为上;养心者,莫善于寡欲。

孙思邈有四少养生歌:“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言少则心气不泄而养心气,事少则肝胆和,食少则脾胃舒畅,睡少则五脏精气内蓄。

不管养生还是治病,先需安心。心安了,疾病会向康复的方向发展;心若不安,药物终是治标。

养心之良药,在于快乐、宽容、淡然,而害心之大敌则在于嫉妒、贪婪、私欲、怨恨、烦恼、忧虑、悲恐等。

静以养心,俭以养德。养心能平衡五脏六腑,而神有所主;养德可培育一身正气,而侈不能移。静者,心之所共,静则神归,神归而气血得和,正不受邪之所侵犯;俭者,德之所宗,俭则寡欲,寡欲则谨身节用,形不被物之所役使。总之,险躁则心扰,嗜欲而德败。故治病之要,在内求自心、将养善德。

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人生中遭遇各种磨砺而生命之火持久不熄,是因为心气尚足。一般来说,身体上的疲劳不会累死人,只有当身累导致心累,消耗了心气,才可能心阳暴脱而猝死。因此,预防累死,一定要提前养心安心。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外物改变人的本性,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所以,欲望太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

大病康复需尽量减少欲望,欲望少则心神静,心中无所忧惧哀愁,则脏腑气血皆得平和。所以说,无欲则刚,欲多则身伤。​​​​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二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

减欲的方法:多素少荤;多读经典;少食煎炸烧烤等动火之物。佛家有止观法门,既是禅修的法门,也是安心定心的法门。​​​​

3、《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即是讲要少欲,才能元气充盛。就当从“恬淡”和“无为”上下功夫。但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纷嚷嚷的世界,怎么可能隐居名山古刹,只伴佛火蒲团度过此生。故说,真正的养生,是不期无为而自无为,不期恬淡而自恬淡,虽终日忙忙碌碌,但心神安谧,日接绚斓,却淡泊自如。​​​​

内经》时代的古人,心是内求的,不拘泥于外物,“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因此能创建一套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也才会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境界。

今人崇尚外求,虽然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弊端是越求越累,无有止境。

4、佛言:欲望有善、恶、无记三性之分。

所谓无记,是指非善非恶的欲望,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这是人生存的基本欲望。

当人的基本生存欲望满足后,应当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进而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佛家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就是善法欲。

而当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利不择手段,无视他人乃至社会的利益,制造有毒食品,污染环境,这样的欲望就属于恶欲。

由欲望的极端扩张而引起的战争,就是为了侵占更多的土地,为了侵占更多的资源,国与国之间战火不熄,使得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当属恶欲的最高范畴。

由此可见,欲望并非都是坏事,也无须视如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欲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佛陀在《善生经》中就为在家众开示了赚钱及合理支配财富的方法,鼓励在家众通过正当谋生技能去获取财富。

所以,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可学习佛家的思路,努力避免三毒。贪,是执着于物欲;嗔,是对于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的偏执;痴,是迷惑于负面情绪而不能自拔。若心中充满喜悦、宽容、善良等正面情绪,则脏腑必然安和;若心不能解脱,身体亦会受累而生病。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

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欲望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始,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不断变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中,如果不得到克制,就永远无法填满。

当健康还在时,人们渴望房子、车子、权利、声名和金钱,却少有人渴望健康。在死神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总觉得还早。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一切为了发展。但从生命体验来看,保持健康或许更重要。

综上所述,一个人若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也就能掌握健康和幸福。正如嵇康《养生论》所言,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达到这个境界,必然健康。

董注:此篇由我的学生蒋显为所作,文中有无限妙义,读之可安心。欲多者,心燥者,建议一读。

来源:董洪涛博客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1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