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为什么要开始养生?

养生要趁早

我们都知道,养生能让人健康。可是,生活中所见,太多的人不愿意养生,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总是认为自己暂时还健康,或者暂时还没有感觉到哪里不舒服。

我的观点是,养生应该从当下开始,人人都有必要开始养生了。为什么?因为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患上某种慢性疾病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

从中医来分析,阳气代表着生命活力,而年轻时人的阳气最旺,生命最有活力,也意味着最不容易生病。正如《内经》所言: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男子“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可是,今时不少人在30岁左右却罹患了慢性疾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的思考是,显然,虽然年纪轻轻,但身体的阳气已经提前衰退了。简单来说,就是虽然年龄尚且年轻,但体质已经衰老了。

我们活着,不但追求事业的成功,更要追求健康,而且一切(包括事业、家庭、幸福、梦想、财富等等)都要以健康为本。若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将归零。由此说,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想活出人生价值来,先要活得健康。

那么,如何才能活出健康呢?答案非常简单,养生即可。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终极目标,而健康长寿意味着要对抗衰老和疾病。我的观点是,所谓衰老和疾病,都以正虚为关键。因为生命就是一团阳气,只要阳气不衰,生命就能持久地保持着活力。

由此说,要重视养生。而养生即是养正,只要时时保持正气不虚,即使年龄增长,亦不会陷入衰老和疾病之中。反之,若不及时养生,即使年轻,亦可能体质下降,甚至开始患病。

养生是内求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开始养生呢?我的思考是,或许可以考虑用佛家的理念。

佛家认为,解脱的第一步就是生起“出离心”,知苦离苦。佛陀在初转法轮时即宣讲了苦、集、灭、道四谛。苦,是说我们的一切经历都不离痛苦的本质。集,是痛苦的成因。灭,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道,指止息痛苦的方法。

然后,我们才会发菩提心,誓愿修证菩提以脱离诸苦。

人生总避免不了会生病,生病就会产生痛苦和烦恼。因为有些人尚且年轻,暂时没有生病,还没有亲身经历过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因此而认识不到疾病的可怕。

我的观点是,佛家讲生起“出离心”,可比喻是我们在当下生起养生之心。养生即可防病,从而避免生病,远比生病了再后悔更高明。

内经》告诉我们:“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疗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其意思是说,真正热爱生命的人一定是重视养生的,因为一旦生了病再去养生,往往已经晚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我不怕生病,若生了病,就去求医,医生一定可以治好我的病。但这是心向外求,是把自己至贵至重的生命和健康拴在医生的裤腰带上。在我看来,这是极为愚蠢的观点。试想,如果病情很重,医生治不好呢?或者说医生也能治得好,但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呢?或者治好了,但自己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病苦折磨……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我的观点是,与其外求医生,不如内求自己。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因为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自己努力养生,那就不生病,然后就不需要求医了。不但省去了病痛的折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自己活得更愉悦,更健康。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就比如每个国家哪怕在和平时期也要训练军队一样,为什么呢?当然是防患于未然。否则,若等到灾难来临时才想起组建军队,是不是太晚了呢!

科学的养生应贯彻《内经》里的理念

我是一个临床中医人,我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我的体会是,如果医生以治病为目的,那么疾病是永远治不完的。甚至会越治越多,越治病越重,越治难感觉心累。

为什么?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如果人人都不生病,那该多好呀。那么,如何才能不生病呢?答案就是自己努力,自律,养生。

我在生活中也观察到,有的人养生纯粹是为了追求时髦,甚至盲目养生。比如,有人每天去健身房举铁,把自己搞得心身疲惫;有人喝某种价格昂贵的保健品,认为贵的一定好;有人边熬夜边喝着人参汤;有人坚持晚上去跑步……

我的观点是,健康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对于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尊重和爱护。我们之所以生病,肯定是养生做的还不够好。如果我们能改善一下养生理念和方式,或许会更有效果。

如何去做呢?我的建议是,以《内经》理念为本。凡是《内经》支持的,就一定值得去做;反之,若与《内经》相反的,建议尽量别做。

比如,《内经》明确地讲:“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意思是说,晚上阳气处于“收拒”的状态,此时若出去跑步,是逆反了阳气的昼夜规律。按《内经》理念,凡是违背天地阴阳规律的,都是有害于健康的。

再如,有专家推荐每天喝八杯水。却不知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显然,水进入人体后,先要通过脾阳的运化,才能把外来的水变成人体的组成部分。而阳主气化,脾要运化水就需要消耗阳气。若饮水过多,超过了脾阳的运化能力,水就可能变成负担,进而代谢成为痰浊水饮等病理性的代谢产物。

我的观点是,有了养生的冲动还不够,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建议学习《内经》,用《内经》来指导养生。事实上,《内经》本来就是一本最为完善的养生学专著。

来源:董洪涛微博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23/12/20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