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松老师,生于中医世家,专攻针灸及中医内病外治,擅长治疗妇科、儿科及脾胃病。现为中医学会会员、针灸学会会员、北京清华大学TTS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
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来参加这次的课程,大家都是来自于各行各业,虽然其中很多人并不是从事医学或者中医专业的工作者,但是我相信大家都会通过学习中医,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做人养生之道,然后带着这样的理念回归到各自的家庭和工作,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接下来的算不上是讲座,相对规范的话我会比较拘谨,我看很多朋友都很熟悉。今天我们就是共同探讨中医育儿的理念。这些理念和活动之所以源起,也是我在门诊中接触和见到的一些家长养育孩子的行为方式,迫切的想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讲中医的基本理念。
理念一、育儿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治病要顺势、得机、合度。
这是我在临床中发现问题以后总结的概念,这个概念回去大家可以多思考、多琢磨,最好整个家庭在理念上达成统一共识,这样对教育孩子会很有帮助。
首先是育儿“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什么是自然?从孩子的生理特点说,孩子生下来,自己就知道吸吮母乳,没有人教他,而且知道自己啼哭。这都是一种自然本能,这是大自然在造就人的时候所给与的本能反应,也是顺应自然的生长化收藏的规律。
孩子生下来的第一次啼哭,肺就打开了,也开始与自然界的空气相互交换,同时吸吮妈妈的乳汁。从生下来开始就成为独立的人,成为一个自然人。作为家长我们要顺应这个规律,不能以爱的名义、人为的固化或者按照我们的意愿和意志去教育孩子。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乃至人体的自然发展规律,然后对其引导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三才”:天、人、地。“天”,学中医的朋友知道,天属阳,地属阴,夹在天地之间,阴阳之间的人,从他的属性来讲是自然人,但是他的属性是具备天的阳性,又具备地的阴性。换句话说,对于我们人来讲,应该是阴阳双重属性。大家不要误会,这里所说的不是阴阳人,也不是男属阳女属阴,就身体的属性特性来讲就具备了阳和阴。我们要明白顺应自然,符合自然规律的养育,才能够把孩子培养好。古代有句话叫,“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中医观点也好,育人也好,养生也好,都应该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孩子才能平安成长。
中医通常情况下把人生分为几个阶段,男、女按照“七”和“八”阶段来分。黄帝内经有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等等。所有一切按照每一个“七”作为一个转折点。男孩子以“八”来划分,每一个“八”是一个转折点,倍数十六岁,二十四岁,逐渐的分开阶段。通常情况下,女孩子在“二七”十四岁以前,男孩在“二八”十六岁以前叫做“先天”。十六岁或者十八岁以后进入到现代医学叫做青春期,青春期以后叫做“后天”。
“先天”又分两部分,受精卵以后到胎儿出生离开母体之前叫做“先天先”。出生以后到女孩十四岁、男孩十六岁以前叫“先天后”。然后成长进入到“后天”,这是自然规律。这样的规律也决定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包括德行培养、营养饮食各个方面,这样的养育方式就叫做“顺应自然”。
“先天先”、“先天后”和“后天”是孩子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在十六岁以前的“先天期”,古代圣贤叫做“蒙童期”。“蒙”字源于易经,《八八六十四卦》里面,有一个“蒙卦”,是“物之稚也”。在蒙童期,没有掌握过多的知识,换句话说知识未开,而且理解的能力特别弱,事事要依赖父母。但心性特别纯净,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心机特别清纯,孩子的思想在这个阶段非常模糊,这一段的成长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过了十六岁,各种心智就出来了,考虑事情的得失,融入社会开始有压力。这时候,社会的元素就会越来越多,开始出现一些情志方面的问题,比如思虑、心情不爽,在临床出现失眠、计较得失、自我追求。开始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也能分辨出善恶,这是所说的进入到“后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孩子已经成人了。
在没进入“后天”,没走向成人的“儿童期”,孩子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另一个特点:脏器轻灵,生机蓬勃。生病了也很有特点:发病容易,转变迅速,易于康复。这是十六岁以前,“先天期”孩子包括婴幼儿和成人之间比较最大的区别,特别容易得病,但是又特别容易好。这个时期不管是治疗和康复,乃至教育,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顺应孩子特点。在门诊中,经常见到有些家长,性子急,而孩子的天性好动爱玩,注意力不集中,用天津话讲“特别肉”,做什么是事情都慢慢悠悠的。妈妈叫赶紧系鞋带,孩子就慢慢悠悠的,妈妈就急了,对着孩子吼一通。这时候就是不了解孩子的特性,顺着孩子的特性不叫溺爱,这叫顺爱。只有违背规律爱才叫溺爱。这个时候至少你可以帮助他,有时间再跟孩子解释、帮孩子分析,这是一种方法。跟孩子发脾气去吼,孩子抹眼泪赶紧走了。这孩子长期下去最终的结果,进入到成年期一定是对各种事物焦虑的状态。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自己的主动性,拿不定主意,对待事情上也会特别焦躁焦虑。
孩子生病要不要治?
很多家长会在网上咨询孩子生病要不要治,尤其感冒发烧,怎么治的问题,就这个问题跟大家谈谈“因势利导:顺势,得机,合度”。这六个字大家一定要琢磨透,琢磨透了就会带孩子了,孩子就不会生病了。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一些。
首先说“顺势”问题,举一个最常见的感冒发烧为例。有的孩子经常感冒发烧,是治还是不治?两三岁以内孩子,家长分出两个不同的观点。一部分认为孩子发烧不用治,不用管它,7天准好,喝点水,多睡觉,这是一部分家长想法。还有一部分家长,一摸脑袋刚刚有一点儿热,孩子刚咳嗽几声,家长就如坐针毡般的带着孩子到处看病。甚至有的孩子发烧37°5、38度就抱到医院来了。家长心疼着急的状态都能理解,仔细询问以后中午发烧38°5刚吃了美林过来的,这就是一个“过度”的问题。
这两个观点对不对呢,在某一个观点、时机来讲都是对的,但是一定要“得机”,所谓得机是在适宜的时机做对应的处理才是扶正驱邪。有的父母就疑惑了,我又不是大夫,虽然学了两天中医,了解一些,但又辩证不好。尤其看自己的孩子,看别人的孩子还能辩证表述一通,什么风寒风热啊,可到自己的孩子拿不定主意了。更有一些朋友,稍微了解一些中医知识又不透彻、不全面,网上信息很多种,甚至有一种观点就是不治。客观的说,孩子感冒发烧有时候是不需要帮助他,要“顺势而为”。来医院找我,基本上也是不用吃药,回家发点汗就好了。但是有的情况需要重视,家长因为盲目不治疗,因此耽误病的孩子也有。在前天接触一个十七岁的男孩,鼻甲肥大,晚上喘不上气到门诊来看。了解了一下病情,从小感冒就一直没治过,就是这种高大上的不用治疗的说法把孩子耽误了,过几天也好了,最后造成鼻甲肥大,鼻炎。张嘴一看,鼻甲肥大都到口腔了,这怎么办?手术再伤害人,到这种程度也得做手术了。
究竟怎么样去“顺势”,什么时候算“机会”?
今天不是教大家具体方法,方法如何辩证、治疗,细节以后再讲。今天是教大家理念,方向性的东西。什么叫方向?中医的词,看孩子感冒发烧是不是“得神”和“失神”,这是很关键的。
那么什么叫得神,失神?一提到神就感觉非常神了,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看孩子有没有精神会不会看?平常和孩子在一起接触多,你最了解孩子,是淘气好动还是恬静一些。平时是这种状态,得病以后看有没有变化,特别爱跑的孩子突然跑到你怀里,磨人、哭、烦躁,这就是“失神”的表现。
看三点,第一是看有没有精神,第二是看吃饭有没有改变,第三看大便。如果孩子生病以后跟平时吃的一样,大便也正常,有精神,那发烧40度也不要怕。不要机械地看体温,关键看是否“得神”和“失神”。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说的正气就是我们人体抗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人体“心主神志”的神来调控的。所以说如果生病以上三点都正常,那就可以不治,这叫“得机”。相反,假如说孩子没有精神了,爱哭了,烦躁了,食欲也下降了,或者说不吃饭了,大便也好几天没解,哪怕是37度你也要注意。不要单纯的拿一个体温表,机械的翻书,上网一查“38度以下不吃药,38度以上给药”。我们是人,是有生命的自然人,不是机械,是动态的,是一个生物。不能机械的所有人都定在一个标准,多少度发烧,多少度吃药。不要这样去做,这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理念问题。
小孩的病不外乎,一个是外感,一个是内伤,还有就是胎毒。最常见的就是外感和内伤,外感“六淫之邪”。“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最大的就是风寒热。不外乎就是受点风,着凉,受燥热。
小孩体内是很轻灵的,如果简单的有一点外感,不会伤到孩子的神,简单的处理一下完全可以,大可不必满处跑找医院,到医院的结果就是输液打针。我非常崇敬西医的临床,但是有时候做的比较教条,有时候用药的后果比孩子发烧的后果还要严重。有很多家长带孩子去医院一瓶液灌进去,烧是退了,抱回家,晚上又烧。我们稍微有常识都了解,一瓶子凉液,大人都输过液,整个胳膊都是凉的。这么寒性的液体,再加上某些对肝肾的刺激,后果非常严重,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急着输液打针,最后孩子的体质反倒变得越来越差,反复生病,这一点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有的家长很常见,十天半个月又来了,又感冒发烧了。这里边有很多原因,其中失治误治也是其中主要的因素。
孩子得病比较简单,康复快,病因不复杂。清代有个大医家叫吴鞠通,著名的《温病条辨》,提到的孩子的病因,“惟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已。”那么小孩我们刚才说未成年以前,“先天蒙童期”,没有内伤七情,喜怒忧伤悲恐惊,现代成年人经常琢磨离不开的七情,小孩是没有的。有个别小孩有小脾气,父母稍微管的严一点不痛快,想要的东西没得到,暂时有一点闷闷不乐,这时候可能通过哭一声,嚷一嗓子,发泄出来,不会淤在体内,所以说病因很简单,治疗上也非常好治疗,孩子的特点生机蓬勃,脏器轻灵,稍微干预就可以了。要知道特点,顺着孩子生长的“势”。
内伤。现在孩子内伤的特别多,不是硬伤。是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爱孩子的名义,慢慢的去伤及孩子。大家现在物质条件都提高了,也非常的丰富,作为家长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这种满足是盲目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天天看广告,专家推荐,孩子吃这个好,吃那个好。以疼孩子的名义慢慢伤及孩子的身体,我见到孩子,最大的内伤就是食积。很多的孩子感冒发烧咳嗽,其实外因受点风着点凉只是诱因,内因是才是最大的病因。为什么有些孩子一年不生病,有些三天两头生病,不用摸脉,看一下舌苔厚腻,两三岁的孩子两三天解大便都是球这都是错误喂养的结果。大家记住,小孩脏腑娇嫩,关于吃的问题下边再讲。
“顺势”的问题,具体讲一下,出现什么情况要干预,是否“得神”“失神”。
1、肯定的讲,孩子发烧不是坏事,孩子发烧不要当成一场灾难来看待,孩子有能力发烧,说明正气强。从人的一生看,小时候发烧概率比中老年发生的概率高。为什么?不是因为孩子小体质弱,而是小儿是阳气正在冲盛地生长状态,稍微有一点“风寒暑湿”,这些“外邪”就像是侵入体内的敌人,身体有正气有能力驱到边界以外,才是表症,才叫发烧。中老年阳气越来越不足,也感受风寒,但未必有能力发烧。现在见到中老年发烧的越来越少了,偶尔来一个中老年人发烧,我都会说恭喜你。所以说,孩子发烧是一种常态,不要把它看作是特别严重的病,感觉特别揪心,让你吃不好睡不着觉的病。是孩子有能力去做至少不是坏事的一件事。如果只是流鼻涕打个喷嚏,同时伴有发烧,这些症状放一边,先看有没有神在,这是决定我们的“机”:机会,最重要的参照。如果精神状态良好,仍然能玩,食欲可以,再看大小便,没有明显增加或减少,这个时候您说应该怎么办?这就可以采取高大上的办法,怎么办,睡觉,让孩子自然睡觉。孩子可能有点乏力疲劳,那就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补充自己,睡觉本身就是正气恢复的过程也是“驱邪外出”的过程。
2、一定要注意,在这时候一定少给孩子吃饭。千万别怕饿,适当的饿一饿孩子在这个时候是给正气减负,身体的正气也会更好的去攻击外邪,这个时候给孩子吃的过于油腻和过饱恰恰适得其反了。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多喝水”的问题,多喝水是我们大人的观念,自己认为给孩子多喝水对孩子有好处。设身处地的换位考虑一下,你不想喝水,天天催着喝水你会怎么样。孩子没有办法,拧不过你往里灌。人的身体,升降于天地之间是自然人,自然人什么概念?自然造就了人,一定要有让人适应自然的能力,自我的完善性,有自我需要和排泄,有主动调节系统。当他需要水,不给他孩子也会找你要,而不需要的时候往里灌,以爱孩子的名义去伤害。为什么说是伤害?灌进去的水没有被利用转化。最后的结果是“水湿内停”,化为“湿邪”,最终引发咳嗽加重,水液瘀滞中焦脾胃,脾胃的运化功能下降。所以,多喝水未必是好事,如果我们机械的把人看成是一个生物的机械,那就照书本去看,多大孩子一天喝多少毫升水,到点喝多少毫升奶。这些所谓的“科学”的定量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每个人先天后天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孩子去喂养,而不是照本宣科,横向比较。中医在这一点特别智慧和聪明,讲究辩证,因人而异,因地而制,因病而致。五个孩子感冒,处理的方法可能有五种,最终的目的是把感冒解决。绝不是统一的方法,回去一定喝多少水,吃多少水果,多少中药,没有千人一方。
尤其输液的孩子,烧直接退下了,结果给孩子落下了内寒的病根。经常输液的孩子,大鱼际的根部都是青的,有些山根,就是眼眶鼻根也是青的。山根的青,无外乎两点,一个是感冒后过度治疗,过度用清热的,输液的药物。另一个就是孕妇接受所谓西方的方式,说孕妇多吃水果好,多吃葡萄,可以补充孕妇和胎儿的各种维生素,最后的结果寒性体质落下来,孩子生下来要么湿疹,要么山根发青。曾经有个孩子浑身的湿疹,打生下来那一天身上就有湿疹六、七年了,一直没断过,中间好了一段。一岁多的时候上的皮质激素好了,好了以后,不凑巧妈妈没奶吃,给买了进口奶粉,各种配比等量的觉得有营养,给孩子吃完以后从此湿疹再没下去。想想这是个什么结果?后来经过中药调理包括喂养方式的调整,孩子现在湿疹已经明显见好了。
在“有神”的情况下,就放心的去观察他,不是不管他,要帮助他,所说的不治,是不要急着吃退烧药吃药打针输液,可以干预他。用简便的安全的方法促进他康复。中医的方法很多,我的两位徒弟一直做这方面的推广,小儿刮痧、按摩,简便的方法。用艾草煮水泡脚,微微出汗,积极的干预,好的更快,不是不管。这叫“得度”。如果这时候着急用药,那就属于过度干预了,现在太多家长是这种状态,很多孩子发烧来看病,候诊期间满楼道跑,我看到孩子的状态是“有神”,告诉家长不用开药,家长会不理解,甚至抱怨为什么不开药?现在看病难就在这了,四个家长跟着一个孩子,隔辈人也跟着。看得出家长彼此之间对孩子发病的治疗理念就不同。首先选择去哪就有区别,以老年人为代表的一定要去儿童医院或者权威的医疗机构,学过中医育儿的家长要找相对靠谱的中医大夫去调。这是家长之间的隔辈人之间的矛盾,各种态度。当大夫说出来不开药的时候,家庭矛盾也随之产生了,这是现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说孩子生病是否干预首先要掌握是“得神”和“失神”,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所说的“小儿变蒸热”,“变蒸热”是人体成长的自然规律。现代医学叫“生长热”,古代中医叫“变蒸发热”,这是一种生理的发热。孩子是脏器轻灵,生气勃勃的特点,几个月就能翻身,几个月就能坐起来,看着孩子成长特别快生机勃勃,就像自然界的草木一样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一个“拔节”的过程。每到一个节点就会有一个变化,因为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发热,传统中医叫“变蒸热”,现在医学叫“生理性发热”。这种发热大可不要管他,多热都不要干预。
什么是变蒸热?孩子从出生开始32天一变,64天一蒸,这就是“变蒸”。什么变化?仔细观察孩子每30天左右就是小小的变化,大约两个月就要“蒸腾”,“拔节”,不一定发烧,但一定有节律的变化。昨天上午,中医班讲课的时候,讲到节的问题,肺主治节,主人体的各个节律、规律,那么小孩也是有这种节律的,这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如果说正常情况下64天整倍数去变,人的一生一般“蒸”五次。每“蒸”一次,孩子的生理和性格就会有一次变化。“变蒸”的时间间隔越长,说明孩子身体越好。牙科大夫,看成年人的牙齿多少颗,就能知道在小时候“变蒸”过几次。如果孩子身体好,“变”足了64天,到成年后牙齿是32颗牙,不足的就是30颗甚至28颗。
所以说这种“变蒸发烧”不要管度数,有可能40度甚至40度以上。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说有神,没有失神,不烦躁,不焦躁,很安静。“变蒸热”和出疹发热一样的,区别是,出疹的发热孩子烦躁。所以说,出现“变蒸热”不要输液,盲目降热,如果降了就会伤了孩子的阳气。一般情况下,自己消退一两天,快点一天半,慢的三天就能消去。还有一个特点除了体温高,相对安静以外,摸摸耳朵和小屁股是发凉的,看上唇会有小小的白色的小点叫“变蒸圈”。有一个孩子正好是变蒸热来看病,当时父母是因为小白点儿来看病的,问孩子发烧是不是哪感染了,口腔溃疡。一看是变蒸圈,孩子是“变蒸热”,不用管他,回去“因势利导”,稍微解解表,煮点芹菜水、香菜水,喝一天就好了。再看家长所认为的口腔溃疡也没了。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时候就要“合度”,合度就是适度,不要过分干预,这就叫“顺势而为”。“失神”。在失神的情况下一定要抓紧时机,“得机”,一定要治疗。治疗也要“合度”,用适度的方法,适合孩子的方法,不能盲目治,不能乱治。
理念二: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这句话大家都知道,知易行难,放嘴边都好说,一到自己家里就舍不得了。重点介绍一下“食积”问题,孩子积食。
“食积”如何辨别,给大家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果舌苔厚腻,尤其是舌根部和舌中间部厚腻,一定是食积。如果同时伴随口臭,小孩有口气,舌尖是红的,大便是干的,那么已经是“积而化热”了,这时候如果外感风寒就会咳嗽、发烧,一切疾病源于食积。所以这类感冒、咳嗽都定位为“食积性咳嗽”,“食积性感冒”,“食积性发烧”,病因是食积。
肺,在五脏里边是非常娇嫩的脏腑,特别轻灵,不允许浊物干扰。如果食积在体内过停,过久以后,淤的热和浊气就上扰到肺。首先就是咳嗽,这类咳嗽特点是,相对而言白天轻,晚上重。仔细观察孩子晚上会微微出汗,伴随大便不畅。这个时候,自己就可以辩证出来,先想想孩子吃的怎么样。
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家长是很纠结的事情,在家里可以把握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可不在家怎么办?现在幼儿园的科学“饲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个孩子进来了,按照他的规范流程,荤素和水果的搭配比例都是固定的,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也很注意饮食的质量,脾胃好的孩子吃进去以后,马上转化吸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对于脾胃不合的孩子这种喂养方式就会有问题了,每个孩子都是个体,就算一对双胞胎俩孩子的体质也会存在差异,所以说如果孩子生病了,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可以给老师写个小纸条,将孩子的情况和老师说明一下,暂停水果和难消化的饮食。过去的小孩盼着过年,一年吃不到肉,过年可以改善生活,而现在条件好了,孩子还那么爱吃肉,有的孩子离开肉吃不下饭。为什么?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训练”孩子的理念问题,责任在家长。有的孩子吃饭的速度非常快,就像好几顿没吃饭一样,急速的去吃,胃和肠之间,胃空则肠满,肠空则胃满,这是规律。下面不排,肠是满的,胃也总是满的状态,想想这是什么概念?“食积”是必然的。食积不但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还会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孩子过胖,一个是过瘦,生长发育慢。带着这两个类型孩子的家长都很急,瘦的不长个的发育慢的,有什么办法能快点长。胖的怎么就控制不了呢,孩子饿的时候不给吃,家长真心疼。您已经有点晚了,如果一开始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三分饥”。那样的话孩子“食积”的几率很低,现在也就不用这样为了孩子的饮食问题而焦虑了!这样的理论其实在座的各位听过很多,但是,知易行难,一定要落实到“行”上,脾胃在于养,这才是重中之重!
这里有两个“吃”的问题,一个是水果,一个是奶。首先说水果。
水果,在座诸位恐怕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方是主张吃,宁可不吃主食也要吃水果,孩子不吃水果上火。还有一部分家长一点都不给孩子吃,一口都不敢给孩子吃,稍微吃一点也是又蒸又煮的吃。两个极端都不好,还是要“合度”。
首先说水果怎么吃?不是具体吃什么,掌握原则,顺时、应季。
大自然造就了人,人就应该顺应自然而活,到什么时候大自然就给你什么东西吃。否则自认为聪明,做出很多逆时、逆季的东西实际是害自己。“人”和“为”合一块就是“伪”,假的。水果孩子大人都要吃应季的、本土的水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去来讲,出去500里以外就水土不服。现在有条件,运输发达了,可以吃空运的海南水果,澳洲运来的水果。不要忘记,我们不是那一方水土的人,给孩子吃,孩子身体不适。偶尔为之还可以,如果天天吃,过量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
什么情况下不吃水果?孩子感冒发烧,尤其咳嗽,绝不可给孩子吃,吃完病情加重,无论什么水果。经常见到,孩子咳嗽来看,需要用药开2、3服药。个别路远的,塘沽的,北京的,带孩子来不容易,最多开7服。有孩子吃了几服药来了,再过几天又来了,又咳嗽,一问没给孩子喝奶,孩子特想吃水果就给吃了。一看舌苔,果不其然,所以又咳嗽了。孩子生病就是这样:脏腑娇嫩,得病容易,转变迅速,易于康复。饮食上,水果不是不给孩子吃,吃应季的。所说的水果不让吃,在门诊家长纠结这件事,甚至吵架。此时代的水果和彼时代的水果不一样了,现在吃的苹果绝不是过去苹果的味道,因为是人为养出来的,不是吸收自然之气获得的,未必吃多了是好事。
喝奶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喝奶好,强壮身体,不但小孩喝奶,成人,老年,都喝奶。我们回归到自然规律来讲这个问题,妈妈从怀孕开始停月经,孩子出生以后,血转化成乳汁,孩子本能的吸吮乳汁,到一定时间段,开始长牙吃辅食,妈妈也自然恢复经期,奶也就停了,这意味着就此可以不喝奶了。该喝奶的时候喝,要喝自己母乳的,没有母乳再想其他办法,毕竟科学的配置奶粉,也不属于生理性的奶。
再有,即便孩子有这样的习惯,到晚上不喝奶睡不着觉,在孩子感冒咳嗽期间,千万不要给奶喝。奶是养阴的,养物质的,养有形的。“痰”就是有形的,喝下奶直接生痰。别管是生理性的、需不需要治的,只要有感冒发烧咳嗽,在这期间至少要停奶,停水果,吃清淡的,饭量减少到七八分饱。如果孩子在哺乳期或者离开奶不行,怎么办?至少晚上睡觉别喝奶。
吃肉的问题。尤其是鸡肉应该慎重。古代就认为孩子在生病期间鸡肉是不能吃的。老话有句话“咳嗽吃鸡,神仙难医。”还包括鸡蛋,以及鸡的各种衍生品。
孩子的病,主要看“精气神”,看“神”是否存在。看舌苔有个简单的方法:用手,四指扶着上颚,用大拇指轻轻堵住两个鼻孔,感觉憋得慌自然而然就张嘴了。家长在家经常观察孩子舌苔,比量体温量其他的重要。
理念三:培德养性,修为善行。
提出这个理念和话题,源于门诊的一些案例。有一个孩子家长带着孩子看腹泻,拉肚子。有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在两个地方出诊,第一次去了南开医院,开了7天的药,吃了前三天就不再拉了,消化也好了也有食欲了。可第四天又拉,同样的方子,前三天管用了,后四天不管用了。喝完7服,又到河东宫前门诊来找我,重新看方子没问题,孩子在饮食各方面注意的都挺好。我看了看孩子的爸爸妈妈,我说“是你们家长出了问题。”孩子的病,我们讲了两个因。一个内因,“内伤”;一个是外因,“外感风寒,六淫”。其实还有一个病因,叫“本因”。
“本因”的发病就不简单了,涉及到很多要素。
为了孩子,家长需要先改变自己,改变什么?改变理念,改变自己的德行。因为这个孩子的父母来看过几次病,相对比较熟悉,我才冒昧的如实告知:“是你们做父母的“德行”出了问题,“德行”不好累及到了孩子。听完之后家长内心不悦,很不高兴,开完药就回去了。回到家两口子开始琢磨我的话,“德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好了?为什么三天前吃药好,之后就不行了。回忆起前两天,孩子第四天拉肚的时候,正和孩子奶奶通电话,当时态度不是特别好。想起那天的事情,从那以后开始回忆,哪一点做得不对,小两口就开始“忏悔”。忏悔到凌晨,突然发现孩子出奇的平静的一宿,睡觉很安静。这是家长把感受如实反馈回来的。
大家听完以后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下一回讲座我们专门展开讨论,“德”和身体健康究竟有什么关联,“德”是怎么和“五脏六腑”联系起来的,这其中一定是有关联的。这也决定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性格的健全乃至家庭是否和睦幸福,这都是德的问题。
“德”字,左边“双立人”,右边“十”,中间“四”,下面“一心”。从颜色分,四个结构,四个表达含义。笼统的表达:左边的“众人”,下面的“一心”,“四”代表四项准则,“十”代表十种善行。
什么叫“德”:大家众人一心,以四个准则为规范,修为十善行为。
“十善心,十善行”:
一、忠孝心。
首先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这是首要的。其次的说,要孝敬父母长辈。现在,整个都是逆着走的,不是顺势,而是逆势。现在小孩的爷爷奶奶疼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或着说闺女儿子,而忽略了自己的父母。同样,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因为孩子也忽略了自己的父母长辈孩子,普遍是这样的规律,(简单说,是忽略了自己的长辈,更多的爱给了下一代)。即是说有点孝心,做的还行,程度和发心也是逆着走的。如果倒过来,作为父母,把真心,发心的爱去对自己的父母,无形的信息能量场,你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会有孝心,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下。
二、好善心。
见人之危,辅助帮助;见物之危,救火解脱。
人和物都要有这种善心,现在有的朋友对物有好感有善心。尤其对动物、宠物,那种爱。可是却对周围身边的人没有爱心,别说同事朋友,对家人都忽略。所以说,对人对物都要有善心。
三、慈悲心。
看天下人乃至亲禽兽、昆虫、草木于己同体,这叫“悲”。
从下边往上爱叫“孝”,从上边往下爱叫“悲”。我们常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是无分别心,无条件的爱,这叫“悲心”。视天下人如同自己的身体。至少遇到事情上,我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这件事情,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不容易了!
四、平等心。
心中无富贵,眼中无贫贱,言行不势力,一视同仁,这叫平等。
五、博爱心。
以博大的心胸,爱世人及万物。
六、教化心。
见人善行,褒扬宣传;见人恶性,规劝向善;以己之善行化为。
现在“德”包括十种善行,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这叫“德”。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把德降低到非常低的底线,低到“依法”来约束自己,我不触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就行,这已经是最低的底线了。见人恶性,规劝向善,有多少人能做到?过去80年以前,马路上看到打架真有人管。现在的人,不敢管,没人管。大家都处在道德低底线的大环境下,有心也不敢去行,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彼此之间都没有“德”,没有了信任,所以说,这是整体的问题。家长自己如果做到了,孩子耳闻目染的也会受到影响!
七、忠恕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侍人如己。
八、和蔼心。
没有高低贵贱,都和蔼亲近。
我现在就在和蔼的心对待大家,大家也和蔼的对待我,我们是相互学习,这就是和蔼心。有一个成语,一和蔼就可亲了,和蔼可亲。彼此之间的距离近了,在医院有很多病人后来都成为我的朋友了。这便是大家都是用和蔼之心相互交流。
九、忍耐心。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逆境和困苦。
人生有逆境是很正常的,而我们很多人遇到逆境就受不了,更别说忍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要学会顺其自然,遇到逆境坦然面对,我们这一代还好,如果我们对于下一代过于呵护,总是让他们生活在温室中,那他们在这方面是有缺失的,往大说,可能危及到一个民族,往小说,也会危及到孩子的身体。
十、勇猛心。
立定主见,见义勇为,不等待观望。
这个很难做到,有次上班路过海河狮子林桥,看到游泳的孩子给淹了,真的没人管,有很多游泳的人就在边上看,一看出事了都跑岸边上来了。现在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就是犯罪,只能从道德的最底线去谴责。如果作为孩子不知,家长也没有所为,基本这道德就没了。
“德”贯穿十种善行,那么能否实施,一定要有准则约束,四项准则。
四项准则约束:非德勿言,非德勿听,非德勿视,非德勿行。
总之讲,我们言语所表达的内容,或者耳闻目染的内容,以及我们的日常行为。非“德”,勿言,勿听,勿视,勿行。这是一种规范。很多的孩子,尤其刚刚进入到后天,成年或者青春期,为什么犯罪率那么高,实际上是对自我行为没有正确的认知,而在最初期这种认知的标准是来自于自己的父母,老师,乃至于环境,所以这四个准则是人做十善心,十善行的准则。现在就可以完整的理解:一心做到,以四项准则去修为十种善行。具体再细化,“德”再细分,按中医五行分为以下五种: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仁义礼智信”儒家称为“五常”。下次我们专门讲“五德”对应“五脏”,怎么通过“培德”来提高脏器功能。
人分先天和后天,在先天期老子在道德经里,把人分为六个阶段,三个时期。
三个时期:1、先天无为期。2、转换期。3、后天有为期。
三期又分为六个阶段:1、娘胎里叫胎。2、生下来到三岁,有生命那天起到三岁以前,叫胎婴期。3、四到八岁是幼儿期。八岁以前都叫先天无为期。4、九到十五岁是转换期,所说的少年期。5、十六岁以后,十六到二十四叫青年,二十五到五十六算成年,整个十六岁以后就叫后天有为期。
我们来说说这几个阶段的特点,尤其是八岁以前的先天无为期,古人的育养儿童理念主导的是要立人之根基,立基最主要的是培德。古人提出几个方法:“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把人的一生六个阶段该做什么事情分的很细,现在的胎教、早教都有点务实了,大家都把早教理解为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总之是学技术的层面,技艺的方面。这就违背了小儿生长的自然规律,更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实现的梦想累加到孩子的身上,最后的结果,孩子学着有兴趣就成才了,没兴趣中途放下,什么都没学成。即使孩子能成才,根基不稳再好的音乐家画家,虽然成才最终缺少了根基,“一撇一捺”都没有做好。
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八岁以前一定要注意,养虚养性,要培德,把根扎实了,扎稳了。如果在怀孕期间想做胎教,我建议大家做经典经文的诵读感受一下,等孩子生下来可以观察一下孩子的变化。小儿出生到在八岁这段时间叫“童子功”,这里所指不是练武术的基本站桩,而是做人的根基,根基就是培德,培德要教育他认识“德”。告诉他这原则,做人的十大善行,起码孩子心里有概念,有目标,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也有目标去做。最终的结果,不单孩子的人做好了,你会隐隐发现孩子身体的变化,这方面我做过实验,至少两年的追踪,很多孩子无论性格还是身体都有好的变化,大家现在很难将这联系起来,以后我们细讲五行与德行的关系,大家就好理解了。比如说,“信德”配脾土。现在社会大坏境都缺信德,按照自然归类,“信”是一种诚信,说一不二。老天对待我们,从来是说什么是什么,绝不反驳,该出太阳一定出。海水落潮一定落,没有出尔反尔,而我们人呢,经常满嘴瞎话。很多时候已经形成习惯,彼此的习惯,叫“失信”。失信损害最大的就是脾,对应脾土。因此,全国人民从老到小都是脾胃不和,脾阳虚。反过推来,为什么那么多脾阳不足,大家都知道四末不温,便溏这些脾肾阳虚,再回头想想,是不是我们的信出了问题。说了半天“仁义礼智信”,没有“信”做基础,其他四个无法去成就的。
四项原则,做人的十大善行,起码孩子心里有概念,有目标,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也有目标去做。最终的结果,不单孩子的人做好了,你会隐隐发现孩子身体的变化,这方面我做过实验,至少两年的追踪,很多孩子无论性格还是身体都有好的变化,大家现在很难将这联系起来,以后我们细讲五行与德行的关系,大家就好理解了。比如说,“信德”配脾土。现在社会大坏境都缺信德,按照自然归类,“信”是一种诚信,说一不二。老天对待我们,从来是说什么是什么,绝不反驳,该出太阳一定出。海水落潮一定落,没有出尔反尔,而我们人呢,经常满嘴瞎话。很多时候已经形成习惯,彼此的习惯,叫“失信”。失信损害最大的就是脾,对应脾土。因此,全国人民从老到小都是脾胃不和,脾阳虚。反过推来,为什么那么多脾阳不足,大家都知道四末不温,便溏这些脾肾阳虚,再回头想想,是不是我们的信出了问题。说了半天“仁义礼智信”,没有“信”做基础,其他四个无法去成就的。
这些虽然是教大家如何做人,但是我作为中医,我觉得从发病“本因”层面是决定其重要作用的,无论疾病康复或者预防的发生都有积极的意义。
附:王亚松教授弟子崔玲丽老师分享育儿经验及常用方法
“小儿捏脊”、“小儿刮痧”、“小儿的艾灸方法”三个方法就可以调整小朋友很多问题,现在到了秋冬,天气转凉,很多孩子开始发烧感冒咳嗽,其实小儿在刚发病的时候,如果家长会一些简便的辩证和处理方法,是可以避免病情加重的,比如孩子在上学回家路上受了风寒,在幼儿园呆了一天回来看到有点儿清鼻涕或者有点咳嗽,这时候是家长处理非常关键的时候。有时候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那就多喝水吧,不知道晚饭需要控制饮食,还照常吃大鱼大肉,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病情加重。
像这种情况,首先要看孩子舌苔,如果孩子舌苔白,薄薄的一层,满布在舌头上,额头无汗,摸手脚非常凉,轻微咳嗽或者有清鼻涕,这说明孩子受到风寒了。那么,晚上就需要给孩子吃软、烂、热的晚饭,不要大量吃水果,包括鱼、肉不好消化的都要注意。吃完饭,给孩子后背刮痧,艾叶煮水泡脚,额头出汗为止。这样处理完以后,孩子的病情转天就会消失,不会再加重了。
小儿刮痧
人体背部,一共126个穴位。中医说前为阴,后为阳。所以在调理小儿后背,可以治疗小儿的受寒,积食,可以调动后背的通道,让阳气上达。
让孩子低下头,突出的大椎骨下面的凹陷就是“大椎穴”,统领一身阳气,这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刮痧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要轻一点,先用香油、橄榄油或者艾草精油,孩子适用的即可,抹在孩子后背。用刮痧板先轻一些从“大椎”开始沿着膀胱经轻轻刮,两侧的肩井穴也是重点,咳嗽的孩子肩胛骨附近也需要注意,慢慢的向下,如果孩子有积食,内热中段位置(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会出痧。沿着膀胱经向两侧分刮,力度以孩子能承受为度,并且要鼓励表扬孩子,也可以给孩子讲喜欢的故事。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会刮一对小翅膀给她,刮出痧的形状很像小翅膀。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食伤,我们在临床给孩子刮痧的过程中,背部上端出痧很少,很多孩子的重点都在中段,甚至有的孩子出的是黑紫色的痧。轻轻地刮,慢慢的看到这个位置出痧,整个位置血液过来热起来,孩子就不会太疼了,这个时候加力度,痧越出越多,一定把痧出透了。
刮痧完成之后,两手搓热,妈妈的手如果是热的就妈妈搓,妈妈手不热就让爸爸搓。两手搓热给孩子搓一下后背,让背部的毛孔闭合,避免再次受寒。
艾叶煮水泡脚
刮痧后,把艾叶煮水,烧开就可以,不要煮时间太长。一定兑温水,给小孩泡脚,水位高一点,摸着后背潮,头出汗,就可以停止了。在泡脚和刮痧之前一个小时,给孩子吃点热面汤,稀饭。
小儿捏脊
从“长强穴”开始,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将孩子的皮肤捏起从下往上擀,两手交替往上捏,这是第一遍。如果孩子第一次捏,捏的肉少一些,不要刚开始就捏太狠孩子容易不接受,慢一点轻一点,捏到“大椎”。如果孩子有清鼻涕,受寒咳嗽,提一下“大椎”。然后重复,从第三遍开始,经络气血热起来,孩子不觉得太疼了,力度稍微重一点,捏的肉多一点,捏到“大椎”,在中段的位置“两捏一提,两捏一提”,一直到“大椎”。这样反复5-7遍,坚持几天孩子就很适应了,要注意尾骨以下不提,提的话容易因为尾骨反翘。胸骨的位置不提,容易驼背。时间不用太局限可以在早上做最好。但有很多妈妈上班太早孩子没醒,那就晚上做。临睡之前,泡脚以后,做一下抚触也是可以的。
对于小儿没有食欲,不长个子,气血虚,头发软、黄,积食,都有效果。包括老人也可以,但是血压高的不可以,血压高的捏脊要向下捏。有很多小孩,有实秘实火,有大便干燥,慢慢从上向下捏,等大便正常了再从下往上捏。
艾灸
我接触小儿推拿有两年的时间了,在推广的过程当中,我心中有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小儿推拿,如果孩子体质虚弱到底适不适合小儿推拿?因为小儿推拿本身是一种导引,我们对经络穴位以刺激,调动气血过来到这条经络或者穴位进行治疗,激发自身调理功能。但是如果这个孩子本身气血就很虚弱,适不适合每天大量调动他呢?这是我存疑半年多时间的问题。
后来我接触到艾灸,发现艾灸与推拿结合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都知道艾灸是一种补给,热量的补给,温煦身体穴位,激发人体自我修复功能。去年我开始给我的孩子艾灸,我的孩子属于脾胃虚弱,不好好吃饭,没有食欲,皮包骨头。去年坚持灸了一个月的"身柱穴","胃仓穴",一个多月以后孩子明显长胖了,发现艾灸是可以用在小儿病症上的。下面讲一下艾灸的做法。
“身柱穴”,孩子低头,最高的骨头是大椎,凹陷是“大椎穴”,往下数两个棘突,就是“身柱穴”。“身柱穴”是小儿调理重要的穴位,从名字就可以体现。身柱,身体的支柱,有很多医家在小儿病症上采用身柱,有的在身柱放血,刺络,刺激孩子的生长发育。对小孩的长个儿有很好的效果。首先我们将艾条点燃,在手边放一个器皿去接艾灰,将一只手放在孩子的“身柱穴”的旁边,另一只手持艾条在身柱穴缓缓的左转三圈,右转三圈,速度要的非常慢,然后在穴位上向下点灸,这是“雀灸”,以穴位周围皮肤红润为止,再用手抚摸热的部位,艾灸后热容易浮在表层,抚摸以后热慢慢传导下去,进入到穴位。再继续悬灸,抚摸,反复的做。
要求:首先,妈妈,要平心静气,不能边看电视边聊天给孩子艾灸。带着自己的心意,不管刮痧,艾灸,捏脊,按摩,都要带着自己的“意”去给孩子做。刮痧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泄法,如果当中包含你的手法轻柔缓慢那也是一种补充。所以给孩子刮痧一定要轻柔,要慢一些,要安抚,爱他的心意去给孩子刮痧。捏脊也一样,带有心意。艾灸就更是如此,一定平心静气,把母爱通过艾条传递给孩子的身体。因为“督脉”旁边有很多的穴位,可以通过艾条的热量传导到整个身体里。艾灸是有传导感的。慢慢的灸,轻轻的安抚,我个人是不愿意给孩子看电子产品,但是刮痧艾灸的时候会给孩子放可以听的故事,孩子很享受,艾灸是很舒服的。用你的另外一只手放在穴位的旁边,感知热度,感觉热稍微抬高一点,孩子的皮肤比成人更嫩。要及时沟通,问热不热,烫不烫,去调整艾灸的高度。
下面说一下“胃仓穴”。“胃仓”不好找,我们可以通过肚脐找“命门穴”,我们肚脐也就神阙穴和“命门穴”正对着,“命门穴”往上数两个脊突,旁侧三寸就是“胃仓”。好在艾灸对穴位要求并不是很高,不像针刺必须扎在穴位里,艾灸是有辐射范围的,不需要找的很精准,悬灸的时候也不会悬的很精准。
悬灸“胃仓穴”方法:同样是左旋三圈,右旋三圈,雀灸,安抚,这样的过程。
“胃仓”主要针对:容易积食,消化不良,没有食欲的情况。
灸的时间:皮肤为红。刚开始看是微微红,慢慢周围的皮肤会红润起来,深入进去的状态。最后用热的手安抚慢慢的渗透到穴位。另外艾灸完以后要艾灸一下涌泉引火下行,时间5分钟就可以,然后给孩子喝一杯温水。
今天关于方法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听完讲座以后能够真正的运用到日常的喂养和教育护理中去,也希望大家能够传播给身边的家庭,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来源:中医萝卜会天津分会微信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