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杂谈】少食、清淡,養生之道

少食,即吃得要少;清淡,即吃的东西不要味厚。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圣人之道,也是人们养生的正道。

《黄帝内经》讲:少食补气,味淡补气。现代病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吃出来的,一开始人们并不能够完全察觉,直到现代医学诊断出来是什么病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病了。但是,病非病,名病也。病,只是一个名而已。一棵大树有一个主干和数不清的枝叶,缺少整体观的人往往注重的是枝叶,具有整体观的人首先关注的是主干。

以常人而论,人活着不可以不吃饭。换句话说,吃饭应该是人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主干。孟子讲:“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食和色是人生的二欲,色欲是很暂短的,懂得道的人把它作为繁衍后代的一种行为,这个任务完成了,有道之人并不去贪恋它。但是,食欲却是天天都有的,至少一天吃一顿。饮食的真谛就是少食、清淡

食物需要消化和气化

少食,可以使食物充分消化和气化。我们往往把消化当作了气化,这就理解错了。抽象地谈消化和气化,难以理解,我们以汽油的提炼为例。汽油是从原油当中提炼出来的,因为原油不能够作为高级的燃料燃烧,可以做低级的。原油点燃后烧炕、烧锅炉可以,但它作为一种高级的燃料用于汽车和飞机则不行,高级油料需要有一个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食物的消化。原油可以提炼出柴油、煤油、汽油(这些都可以作为高级燃料),剩下的渣滓就是沥青。人对食物消化后提取出来的营养液好比“汽油”,所排出来的渣滓就是粪便。

人们一般认为吃东西只要消化了,任务就完成了。其实错了,这只是完成了消化,消化和气化完全是两回事。汽车里光装上汽油,车是开不动的,因为汽油并没有变成动力,汽油被雾化燃烧的时候,才会成为动力。汽车有动力表现在驱动等,人的营养液气化为动力则表现在人体的方方面面。

营养液在头颅里气化,大脑就清亮,记忆力就会很强,思维演算的速度就会比较快;相反,如果没有气化燃烧,它就会阻碍大脑的清亮,阻碍大脑的演算速度。非此即彼,如果聚集时间过长,它就会变成酸性物质聚集起来,留住了而不流动,留而不流便是瘤,有的人则会形成脑瘤、垂体瘤、胶质瘤等。

营养液在肝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在眼睛上变成动力,百岁眼睛不会花;在心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就会心气平和;在肺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人就不会感冒,就能够嗅到周围哪怕是很微弱的气味;在肾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就会腰不痛,背不弯,听力非常清晰;在脾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吃东西就会很有滋味。

脾气足知五味,少食少病

《菜根谭》讲:如果能把菜根吃出味道来,这叫淡而不淡。说明你的脾气足,能知五味。现代人多吃辣椒不正常,成都盆地气候偏湿,适当吃点辣椒能祛湿;干燥的地方以辣椒为食,每顿必躬必亲,这就错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喜好吃辣椒?因为现代人容易浮躁,肝火很大,脾胃属土,木乘土,土受到了约束,脾气不足而不能知五味,吃什么东西都味同嚼蜡。“肝主筋,舌为筋之辗转。”吃辣椒能够刺激麻木的舌,唤醒它对味觉的感知。越吃辣,脾气越不足;脾气越不足,就越想吃辣,从而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怪圈。

现代人饮食的关键问题是解决了消化而没有解决气化,没有气化的东西充满了十一脏腑,充满了肌肤之间,当七窍不通时,营养物质就不能够有效地代谢,疾病也就来了。

少食,还有另外一个积极的作用,就是给胃留下充分的蠕动空间。胃为脾阳,脾为胃阴,脾胃相表里。当吃得少的时候,胃蠕动的空间比较大。脾胃主肉,当胃进行蠕动的时候,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所有的肉都在动,甚至在大脑里面的肉都在动,这种动是看不见的,在动的过程当中,体内、血内这些粘稠物质会脱落,从二便走掉,就有效地解决了血粘、血稠。随着血粘、血稠的下降,大脑就会清晰,十二经脉的气血就会在大脑中进行有序地交换。

如果人吃得很饱,就会周身酸痛,大脑昏昏沉沉的,这就是胃不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肉气不动,就不能够完成新陈代谢,浊物就会变成酸性物质,腐蚀整个身躯,人就感觉到浑身酸懒;头中的粘稠物质不能够疏泄,就会头胀。

当胃不能正常蠕动的时候,食物就不能够按照正常的秩序被消化和气化,就会产生腐败之气。腐气上行,就会熏灼人的肌肉乃至血,人的面色就会青,皮肤就会粗糙。当浊气上行,血就会粘,肉就会硬,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血栓、中风、血溢、肿瘤、脏器坏死等。

所以,我们要坚持减少饭量,吃饭吃到兴奋之时嘎然停止。吃饭有这么几个阶段,比如能吃两碗饭,吃到一碗的时候兴趣就来了,想再吃它一碗,就这个时候停。这时所有的细胞都动员起来了,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把吃进去的食物很快地就变成了能量。半个小时以后人不但不饿,反而感觉到挺饱,很舒服,因为食物已经不但完成了消化,而且完成了气化,作为一种能量通达到人体的四肢百骇。如果吃了一碗还能吃两碗,当第三碗吃进去的时候,人就找不到感觉了,为什么呢?胃已经撑满了,不动了,不动食物就变成了酸性物质,人就想躺一会,躺也躺不住,躺也酸,又爬起来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头懵、浑身胀,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状态。

所以,《黄帝内经》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吃得少补气。

饭后不渴为味淡

味道为什么要淡?我们买回来的鲜鱼、鲜肉,如果给它撒点盐,过不了多久就会出很多水,这叫脱水。拌凉菜、拌西红柿的时候,如果早半个小时放糖和盐,一会儿就会脱水,因为糖和盐这些东西都味厚。人的细胞也是如此。

为什么要淡?因为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它的咸度、鲜度和甜度正好满足人的细胞需要的时候,人吃完了饭不渴。当感觉到渴的时候,味就重了。为什么呢?因为食物进去以后已经出现了细胞脱水。相反,吃饭吃得很淡,吃完以后不需要喝水,这说明味道掌握对了,这和现代医学恰恰出现了一种巧合。现代医学规定每天吃盐不能超过6克,要拿勺量,超过量就错了,因为现代病很多是吃盐吃多了。实际上,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它说明白了。

少食、清淡,需身体力行

养生师一定要给那些乐于养生道理的人去咨询。孔子讲:有一眼清泉,投奔清泉而去的人,都是渴望水的人。这就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一定要相应。有养生需求,我们就帮助他;反之,就不要再让人家破费了。

养生师一定要跟顾客讲,不能为了吃饭而吃饭。还是以汽车作比喻,给汽车加油的目的是什么?让汽车发挥它的作用,即是驱动。吃饭的目的是什么?是供养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如果吃饭使人身体不健康,精神不愉快,那就要思考这个饭吃得对否,不能够为了吃饭而吃饭。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说:“圣人为腹不为目。”问一问东西吃到肚子里有什么好处,这才是主要的,眼睛看见的往往是虚的。

当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所讲的少食和清淡并且付诸实践时,我们就会得到启示,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源:弘南中医微信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1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

  1. 霜2010说道:
    -49#

    @深蓝LXXXIV @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