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站樁要求人要放松,最好心中也放空。那么站樁是一个无所求的过程吗?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更放松,更健康。所以练功是一个强烈有所求的过程。我们也没必要因为站樁时思绪万千而感到焦虑,这样只会再徒增一个放空的念头。
站樁来自古代武术,是内家拳的基本功。为什么选择站樁作为养生术呢?因为它的特点是安全且高效,站樁不同于打坐与冥想,它更关注自己的身体现状,先从调形做起,形正则气顺,气顺而能使心神获得更好的滋养。次第而上,出偏的可能性较小。
在调形、顺气、养神的过程中,先从调形做起。如何调形?重点有两部分。
01.
脊柱
人在婴儿时,脊柱是没有那么多生理曲度的。人在直立行走后,颈椎,胸椎,腰椎开始出现生理弯曲,这个曲度是为了缓冲压力,使内臟在运动中获得保护。但这种多级生理弯曲,自然就会不利于气机的运行。气是弥散状的,越少的弯道会越利于气的运行。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烟囱是不能有太多弯曲的,即使有弯也不能小于90°,否则烟就出不去了。气的运行与烟类似。
其次,脊柱还是由若干椎体共同组成,这样是为了灵活运动。椎体在减震的同时,也负荷了很多的重量,承担了一些位移。绝大多数成年人的椎体都不是那么整齐平行排列的。每两节稍有错位,整个脊柱二十多节下来,气的通道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让督脉的气机不畅。
所以调形第一步就要让脊柱变平直,利于气机运行。这一点,道家会讲得很玄,叫过三关。关的本意就是不好过的地方。
1.1 尾闾关
调平脊柱很简单。首先双脚平行,前脚掌拎起来,撑地,重心放在脚后跟(阳面)。练功一定要注意身体的阳面,就是后背。只要把重量放在脚后跟,会出现的三个感受,第一是臀部肌肉收紧,也就是撮谷道(有助于提升中气);第二就是大腿后侧的肌肉,委中大筋会绷紧,这会锻炼到阳面的力量。随着长期练功,委中大筋会逐渐由窄变宽,由瘪变充盈。第三个感受就是腰上的生理曲度被拉直了,也就让气通过了尾闾关。
1.2 夹脊关
下一个关在肩胛骨附近,两肩胛骨间叫肩胛间区,这个位置连着肋骨,前面连着胸骨柄,活动度较小。在结构不同的位置容易出问题。在站樁时,要含胸而拔背,就是在这个位置,含胸就是前胸不要挺,反而要内含,使阴面收敛,由于是一个结构,所以阳面后背自然会获得挺拔。拔背不仅是前面收后面打开,还要让脊柱上下互拔,这叫背圆如柱,不能背圆如球。
很多同学做不到含胸拔背的原因是,前面胸骨柄与肋间隙之间的肌肉粘连在一起;还有人是后面肩胛间区的肌肉变硬难以活动。如果用刮痧或手法松解一下,会比较快的做到含胸拔背。这样后背不驼就通过了夹脊关。
1.3 玉枕关
玉枕关是指颈椎部分,这个时代大家对颈椎的不当使用,使大部分人的脖子都向前超伸过度,导致颈椎有各种问题。站樁时,后脑勺平着向后靠,颈椎就会被拉直,而不是收下巴,仍然,关注点应该在阳面。这时督脉的阳气会比较容易上升到巅顶,最终由正面流回到丹田。
过程中还有不少人会把气机卡在头项结合处“风府”的位置,原本“风府”处应该是凹槽样的。很多人都是风府先堵满痰,再变硬了,有的人甚至会凸起或是长出一堆横肉来。
02.
关节
第二部分就是要调关节。为什么要调关节呢?关节在解剖上的定义仅仅是指骨与骨相接的地方。但“关”和“节”的本意都是不好过的意思,区别在于一个指空间,一个指时间,一阴一阳。用在人体上就是指气血都不好通过的地方。形意拳讲究六合,其中外三合就是指身上的几处大的关节。在站樁时要调整关节的姿势,才能让气机更顺畅。
2.1 肩关节
肩关节是非常难放松的,平时大家的肩膀都是端着的,尤其在冷的时候,人就会耸肩,使肩膀更紧张。如果是平时肩关节就非常紧张的人,可以先通过反复刮痧去疏通肩关节周边的肌肉。在生活中,时刻感受双肩是挂在身体上的,将练功融入生活,日积月累肩关节才能逐渐放松。站樁时只有练到足够累,双肩才会撑不住松下来。
2.2 肘关节
肘关节的调整,要看手放在什么位置,每个人的胳膊长度都不一样,而且胳膊和上身长度未必成正比。在我们练习的樁功第一式中,双手需要放在小腹,在广泛传播中只能说手上的“劳宫”对着小腹的“气海”,实际上这仅仅是为了方便传播的说法,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些微调,标准就在肘关节。
前面说过,要让气机通畅,关节的角度也应该大于90°,所以手的上下位置应该根据肘关节的角度进行微调。同理腕关节也应该按照同样的标准调整,保持顺畅而不能让手腕反折。
2.3 髋关节
髋关节是身体上最大的关节,如何让髋关节更通畅决定着身体上下气机的流畅。在站樁时俗称“掖胯”。很多人找不到胯,实际上就是将腹股沟的位置稍微收进去一点,有人担心掖胯而造成臀部会翘起,这没关系,一段时间的练习,臀部随着重力慢慢收下去。
掖胯其实非常简单,前面调脊柱说过,只要重量放在脚后跟,腹股沟的位置自然就会有所内收,就做到了掖胯。更多能锻炼到髋关节的练习是动功。
2.4 膝关节
很多人因为体重过大,肌肉力量不足,都会出现的一个站姿,就是肚子向前挺,腰塌掉,就像很多孕妇那个姿势。这样是对腰椎和膝关节负重过大,从而有膝关节超伸的现象,对于膝盖是非常危险的。
还有人刻意的掖胯会出现膝关节过弯的情况,这是因为髋关节在日常缺乏锻炼,周围的肌肉和筋膜粘连太厉害,用膝关节为髋关节代偿的结果。千万不要这么做,也会伤到膝盖。可以先通过按摩和刮痧,把腹股沟和臀部周围的肌肉松解开,就会好很多。
站樁时,膝关节既不能绷太紧,也不能过弯。走路时突然停下来,这时的膝关节就是放松状态。站樁时检验膝关节是否放松,除了要让关节大于90°小于180°,还可以左右轻微晃动,这种不完全受力的程度,膝关节就是刚好的。
对于调气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呼吸。影响呼吸的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就是环境,我们都去过山清水秀的地方,你到了山里,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自觉的舒展心胸深呼吸,因为负氧离子浓度高,毛孔会从外向内觉得很舒服。作为大部分人来说去山里修身养性仅仅是梦想,那也不用遗憾,因为我们都知道,任何事决定性的因素是内因,而内因就是你要主动的刻意练习。
练功开始上道的标志,就是先要做到腹式呼吸。但这个不是强求,因为每个人此刻的身体状况不一样,不能够上来就要求,做不到就先调形,自然呼吸。
那么关于呼吸有哪些方面要注意的呢?下面我分享一下个人的体验。
01.
节奏
我认为第一就是节奏。首先应该要知道呼吸节奏是几拍构成的,一般我们会认为只有两拍“呼”与“吸”,实际上好的呼吸应该是四拍,其中重要的是呼与吸,吸与呼之间的两次停顿,也就是“息”。我们都知道形容好的呼吸叫呼吸绵长。绵是延续不断,长不是因为一口气吸的多,呼的慢。而正是呼吸之间的停顿足够长。
如何来调整练习呢,我认为站樁并不能使节奏更好,而是要通过动功,形意拳里的动功在呼吸方面是专门练习节奏的。通过“开、合、进、退”的步骤,将“呼、息、吸、息”分步练习,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形引气。
· 从“开”到“合”就是“息”;
· 下一个步骤就是“进”,是吸气的过程,这时候充分打开你的身体气机,不论你是胸式呼吸或是腹式呼吸;
· 接下来就是很多同学练习不得法的地方,在“进”与“退”之间又是“息”,是要停顿的过程;
· 再下一个过程才是“开退”。“开”和“退”是一个过程,对应在呼吸上就是“呼”。如此往复。
很多人一开始练息的过程会理解为憋气,实际上并不是。而是要随着练习中转胯,逐渐由形动带领节奏越来越慢,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转胯是快不了的,这就是打拳如推磨的意思。动作会越来越慢,呼吸的节奏就会越来越好。
通过练习动功,你的节奏就会一天天变好,呼吸频率会变慢。动功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就是会让你的身体更放松。
02.
空间
呼吸的第二点在于空间。人的躯干和头颅内除了有臓器外,还有很多的空间,这些腔体有胸腔、腹腔、盆腔、颅腔等。呼吸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腔体,呼吸怎能不绵长。
我们会经常在公众场合见到一些大胖子,呼吸时呼哧带喘,听他的呼吸声,就感觉呼吸非常短、急促。这就是体内由于痰多而粘连,导致可利用的空间太少。也有一些特别瘦,精气亏虚的人,也会粘连,而使空间不能充分利用。
通过长期站樁训练或调理,可以打开身体中更多的腔体,呼吸之气会从胸腔,通过膈肌调整到腹腔、盆腔。吸气时小腹会鼓起来,呼气时瘪下去,这就是腹式呼吸,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这是需要通过有次第的练习一步一步来的,也可以练习美声唱法找到呼吸的位置。刚开始学习站樁,并不强调要刻意关注呼吸,先从调形开始。
03.
蓄气
如果身体的所有腔体都能够得到利用,是能存很多气的,这就是蓄气。站樁练习放松到一定程度,气会靠着重力慢慢下去,气是弥散状,也有密度、有重量,会把小肚子充盈起来。这就是气沉丹田。
那么站樁是如何将气导引至小腹的?在我们练习的樁功第一式里,双手是放在小腹的,在站樁的过程中,先调形,关注动作,感受小腹在手下的起伏,慢慢就能自觉的腹式呼吸了。练习就是将刻意变成自然的过程,那时就会觉得身体比较轻松。
小腹常圆是蓄气足的标志,很多人的身体是上腹满实,上腹的最上就是心下,我们通过练功,要做到虚其心,实其腹,这个腹就是小腹,代表的是肾气。
到有一天练功时,发现腹式呼吸变得自然而然,在生活中也是腹式呼吸,而且练到上腹空下来,小腹逐渐充盈起来了,注意这个满是气不是痰。那时就恭喜你,入门了。
所以练功是长期主义者的朋友。
来源:厚朴中医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