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健康,包括了身与心两方面。身与心到底孰轻孰重呢?我认为,在当今这个不缺乏基本物质需求的社会,心的健康比身的健康更为重要。
《黄帝内经》中就提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主神,“神”即是“心”。古人重视养神,而且把养神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一、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使心安神静,胸怀开阔,从容温和,乐观积极,即是养神。至于怨天尤人,急躁易怒,烦恼忧愁,都是不养神的表现。事实证明,善养神者往往可享高寿。
现代医学也有统计,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中医认为心藏神,“肝心脾肺肾”分别主宰了“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而心为君主之官,心又藏神,可以统领五脏。《内经》中提到的“御神”其实就是认识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内通五脏,心神和谐则五脏和谐,自然健康。
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内经》中有养生的大智慧,值得每个人去读。如果人人都能从《内经》中寻找养生的智慧,并且积极实施起来,我相信,人人都能找回健康的。
二、养神,先要养足心气
因为“心主神”,养神,需要养心。
心气充足,则立志高远,且愿意付出辛苦与努力;心气不足,则往往立志不坚,稍受挫折即易放弃。但亦有心气不足而拼命努力者,这样做最是危险。近些年常见有年轻的医生猝死,其根本原因即是素体心气不足而努力过度了。
若自身心气不足,则要适当放弃一些目前难以达到的目标,所谓志闲而少欲,欲速则不达。放慢步调,让身体能够跟上心的节奏,而不至于苦求而不得,殚精竭虑,快速地耗尽心神,无法颐养天年。
所以说,养神,离不开养心。中医有养心的理法方药,若能辨证用之,使心气和畅,使心血健旺,皆有助于养神。
三、养神,快乐最重要
心其志在喜,让自己快乐起来,即是养心。因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如果能调畅自己的情绪,多些开心,一定可让悲忧无所遁形。既快乐又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夏天对应于心,人的心气逢夏天最旺,此时最适合开怀大笑,以舒畅心志,尤其适合于抑郁或心神不振、精神萎靡的人。大笑时阳气升浮,阴浊自散,有利于通阳排浊。
健康,离不开快乐。真正快乐的人,才可能健康。因为快乐,所以心气和畅,心为君主之官,心和则五脏六腑皆和。人之所以会生癌症、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病,与心气不和有大关系。怨恨恼怒烦五毒内蕴,心失和畅,五脏六腑皆被阴浊壅滞,当然生病。
快乐,是养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追求快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四、养神的生活习惯
俗话说“闭目养神”。肝血充足则眼能视物,视物的同时,神气亦外泄。久视伤肝血,久视亦伤神。经常闭目,让神气内敛,好处多多,一举数得。
- 一则眼不见外物,则君火不被扰动,心自然安静,心静则五脏六腑亦归于平衡;
- 二则可以养神,神足则思虑清晰,头脑灵活;
- 三则闭目养神是阳气小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当工作疲倦时,不妨闭上眼睛打个盹,即使数分钟,也有助于恢复精力。
午休亦助养神。中午阳气升浮,此时午休一下,可以保证下午的高效率工作。有研究发现,工作时打瞌睡对提高记忆力、缓解疲劳有着极大的帮助;睡午觉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且可消除压力。从中医来分析,睡眠是阳气大归根,闭目养神是阳气小归根。
静可养神。生命离不开形与神,养形在于运动,养神则需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时远离喧嚣,保持清静心,即能养神。再者,站桩、打坐、修佛等皆属静。
五、养神,当少欲
《内经》讲:“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少欲则能心安。《内经》所讲的“欲”,包括物欲和性欲,“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这些都是物欲;而“入房太甚”是性欲。《内经》明确强调:“以欲竭其精”,则可造成“半百而衰”。
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自然心神得安。所以说,少欲,是心神得养的重要保证。
六、养神,当重视“不时御神”
《内经》明言“不时御神”。前贤有不同的理解。
多数学者认为:时者,善也。御者,用也。“不时御神”,谓不善于调养精神。
又有人把“时”理解为季节、时辰,与孔子所谓的“学而时习之”的“时”同义。引伸为时机、机会。 “不时御神”则可解为:不按时间季节规律调养精神,也即不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亦皆与养神相关。我们养神,可以参考这两种观点。
总的来说,养生就要重视养神。养神,即是养生。
但人毕竟是身与心的结合体。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与身要相互协调,身心涵养出一团浩然正气,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最佳目的。
来源:董洪涛博客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