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温度不升反降,让人体会了一把“倒春寒”的厉害,加上这几天细雨纷纷,更增添了几分入骨的寒冷。专家提醒,寒流侵袭导致气候反常,正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因而在养生方式方面也应当有所调整。在春“生”的养生前提之下,做好短期的防寒保暖工作以防寒邪入侵,而在饮食方面则可以食用一些芳香化湿的食物,有助于减少外邪的入侵。
将“春捂”进行彻底
民间有个养生说法,就是“春捂秋冻”。简单地说,就是早春的时候不要急着脱掉冬装换春装,预防倒春寒。而今年的天气真正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睿智。急剧下降的温度可不就是倒春寒吗?别说不要急着换上春装,甚至连已经准备束之高阁的冬装都要派上用场了。天气转换较快,身体的适应力难以跟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受到寒邪的入侵。而这几天温度下降得厉害,建议加强防寒保暖工作,就是在春季亦可以沿用冬天的保温方法,羽绒服、棉被、暖气等,预防寒邪入侵以致疾病生。
当气候开始回温时候,就要注意“春捂”了。由于这段时间的气温较低,即使环境的温度回升,大地的阳气上升也没那么快,所以要以“上薄下厚”作为“春捂”的原则。就是要做好下身的保暖工作。其实,人体的下半部血液循环要比上半部差,比较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特别是膝盖的位置。中医向来有“寒从足下生”的说法,就是因为位于人躯体末端的足部,由于血液供应相对较少而且皮肤也薄,所以保暖能力差些,致脚掌易受凉,让寒邪更易入侵。
所谓的“春捂秋冻”,一般是指在立春过后气候虽然在逐渐变暖,但气温还是较低,早晚温差还很大。体质脆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若把衣服减得太快,很可能会因遭受风寒而引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春天到来后气温总体上开始回升,但天气也会忽冷忽热,出于保暖御寒的需要,人们仍然需要“捂一捂”。
人们在“春捂”时应该重点注意几个部位:背心、肚子、双脚、膝盖和腰部。背心与心肺相通,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老年人和儿童在出门时可以穿件背心马甲,或者套件毛背心,以防背心受寒。
膝主筋,多“捂”膝盖可以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增强腿部运动能力。“春捂”应该注意腰腹和膝盖的保暖,必要时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传统中医理论有“寒从脚起”一说,因早春时地面温度较低,双脚接触时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经常搓脚和按摩脚掌心、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都能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女性更要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切忌“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女性朋友必须懂得痛经是个长期伴随左右的问题,需要每次经期和日常生活中呵护身体,方能为以后的健康体魄打好基础。
春“捂”的四个原则
1、“捂”对时间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2、“捂”对温度
“捂”会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有时日最高气温超过22℃,虽然不能像夏季那样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连棉衣也不脱地捂着。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也可能热伤风而患上感冒。
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3、“捂”对地方
春季穿着应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
4、“捂”对年龄
老人们都知道要春捂,但专家提醒,春捂要适度。
老人怎样春捂,可依据气温来决定。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日夜温差大于8℃时要春捂,而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此外,冷空气到来之前24至48小时是春捂的最佳时机。因冷空气到来会使气温大幅降低,感冒发病率明显上升,提前几天春捂可以及时抵御低温侵袭。但要注意的是,冷空气过去后,气温逐渐回升了,也别急着减衣,至少再捂7天,体质虚弱或高龄老人则应捂14天再减衣。
我们都说“春捂“好,贵在讲究适度。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那句老话,“要想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这便是度。如果孩子整天处于衣被过厚,保暖过度的情况下,得不到锻炼,就会影响身体耐受力的形成,抗寒能力下降,不能适应天气变化,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天冷锻炼不着急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万物生长,人体也如植物般慢慢“舒展”开来,以适应新的气候。而一年之计在于春,身体经过了一冬的“藏”,在春季应该逐渐增加活动。春季养阳主要是通过锻炼加强心肺脏腑的活动能力。但在“倒春寒”的时候,并不建议此时进行积极的锻练抑或进行室外的高强度锻练,特别是老年人更应该注意寒冷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人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当天气变化太大,气温过低时,没必要在低温中坚持锻炼以强迫人体去抵抗难以适应的温度变化,这不但不能强身健体反而容易损伤正气。此时应该尽量避免到室外活动,可稍微做一些室内运动。等温度回升,天气稍好的时候才到室外锻练运动。
虽说天气寒冷得似冬天,但一些养生方式仍然可以依照春季养生方式进行,如春季开始白天时间延长,夜晚缩短。那么我们的睡眠就应该顺应这种昼夜的变化规律,相应减少睡眠而增加活动时间。
可多吃芳香化湿的食物
经过一冬的滋补,吃得多而活动少,容易造成肠胃积滞。结合目前倒春寒的情况,专家认为如果身体感觉寒冷还可以少量进补,但不建议多吃。而春季是阳增阴退的时分,人的身体也要相应地在春季开始养阳。养阳应该先“寻其根”,从脏腑的濡养开始,例如春季养阳可以从醒脾胃开始,让身体的“中土”先运转起来。可以在饮食中添加些芳香化湿的药材,如藿香、香薷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另外,春与肝相对应,是人体肝气升发的季节,养生方式应以养肝护肝为先。食物可偏辛温发散之品,如葱、姜、香菜。依据五行原理,适当以少酸多甘为宜,可以选用多一点口味微甜的甘润食品,如大枣、萝卜、山药、茯苓等。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