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中医谈洗澡中的学问(by 林飏医生)

 

洗澡的频度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调节

估计是骨子里充斥了传统的遗脉,我自幼不爱洗澡,因此常常被家长教训。很多人的看法,天天洗澡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不常洗澡,便是肮脏、鄙俗与落后。这种倾向,在西学东渐的时代里尤为风行。我属于偏干性皮肤,必须有意调节洗澡时间,按温度高低拉开洗澡频度,否则瘙痒、干燥,甚至引发外感。

传统欧洲人因白人人种以及游牧、渔猎民族出身等原因,普遍皮肤腺体丰富、油性强、毛孔粗大、多斑、衰老迅速,女性受雌激素的影响,皮肤特征尤为明显。故而,白人定居后,对洗澡要求和习惯的养成比较突出。不仅如此,为掩盖体味,香水的消费也普遍。缘于客观体质而形成的习俗,理应得到尊重。

洗澡好处多,但过于频繁可能导致皮肤病加重

洗澡,去除油污,清洁皮肤,消除体味,促进体表新陈代谢;泡澡,舒筋活血,改善睡眠,消除疲劳。天天洗澡,在我们的生活里已变得相当普遍。无怪乎电影《洗澡》的著名影评:“我们每天都在洗澡,洗去身体的污垢,可是谁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洗掉那些浮华,留下一份宁静呢?”读者看来顺理成章。

洗澡可以洁净皮肤,为什么有些朋友洗澡越频繁,皮肤越瘙痒,部分皮肤病反而加重呢?这是洗澡频度过高所致,正常皮肤有保护和防御功能,该功能是依靠皮肤表面正常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菌群等来实现的,如果反复洗涤,破坏防保机能,皮肤的抵抗力因此而减弱,反而容易生病。

洗澡的频率和时间的选择

洗澡,既是生活的小细节,但又表明了生活中的哲学态度。优级的洗澡频率包含个体化因素,蕴藏时间、空间的协奏。中原地区普通体质儿童为例,从冬季最冷时节的7-10日1次,至夏季1日1-2次,倾情发挥主观适应性,不可一成不变执行僵化的规则。从实践上看,不分季节天天洗澡的儿童特别容易生病。

沐浴时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年层面的养生原则,在日层面亦可推演与借鉴。无论水温凉热,水之本性属阴,沐浴后体表残留的水湿挥发,带走热量,影响阳气生发。所以,就普遍意义而言,大多数体质应避免晨起沐浴,以免打压阳气,引起不适。若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表温度,则可随时沐浴。

洗澡时容易发生的风险—昏厥

洗热水澡有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当水温较高时,外周血容量大,体表血液循环增加,客观上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大多数人完全处于可以自我调节的状态,但对于如心脏瓣膜病、低血压人群而言,若不加以防范,则容易造成晕厥。年轻女性容易生理性低血压,这也是她们沐浴时晕厥的主要原因。

心脏瓣膜病、低血压等沐浴性晕厥高发人群,及有该晕厥史者,沐浴前,先注意观察洗浴环境,移除坚硬、带锐角的器物,以免晕厥时继发严重外伤。晕厥发生后,要平卧,尚有自主意识时应努力抬高下肢,或在同伴帮助下抬高下肢。下肢抬高后,受重力作用心脑灌流改善,症状即可迅速缓解。

不宜将洗澡作为物理降温的方式

用洗澡的手段起到物理降温效应在实践上风险很大,尤其对于儿童,越洗澡发热越高的情形并不鲜见。发热后洗澡,全身性物理降温容易导致二次受凉或者寒包火状况,反倒可能迅速加重病情。生活中,物理降温适于发热不恶寒的热性病,选择以低浓度酒精擦拭颈胸腋下四肢手足心为宜。

因为频繁洗澡引发儿童外感十分普遍,特别在南方冬季的湿冷天气里,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宋代名医陈文中先生曾警示:“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忍三分寒,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八百年后的今天,该指导思想犹有充分的实践意义。

《说文解字》中,洗澡沐浴各有严格的文字学指代。洗,代表洗足;澡,代表洗手;沐,代表洗头;浴,代表洗身。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明显“崇土观”特征的民族,对于水的敬畏十分突出。白种人、黄种人都是自然之子,生活习惯的形成由各自的立体时空贯序决定,当代因经济、科技西学东渐带来的生活习惯改变,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尘归尘、土归土,必将按照自然的安排各归本位。

来源:林飏医生微博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1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