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件很生活的事儿。
“很生活的事儿”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不是一件“理论上”的事儿,不是一件“哲学上”的事儿,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儿。
中医有很多话说得很玄乎、很骇人。比如常说的“晚上吃生姜,如同吃砒霜”,前一段某大V的微博微信也大声疾呼“晚上不要吃生姜”“晚上不要做运动”。盛行一段时间以后这几句话居然变成患者判断医生是不是有水平的标准之一。有一次我建议患者增加运动,晚上抽空去学学瑜伽。患者顿时瞪大眼睛,吕医生,你不知道晚上做运动是在作死么。我反问,那让你早上起来运动,你有空么。患者沉默半天,没空。那不就得了,你不晚上运动什么时候运动。
其实上面那几句养生的话是有原理的。晚上人体阳气内收,养生要顺应自然,避免扰动阳气。而运动以及生姜这种辛温之品,确实会有鼓动阳气、扰动阳气的作用,于晚上而言,理论上讲,确实是相对不宜。
可是要知道,看病、养生、保健,首先要看重的是事实,而不是理论。首先,就正常人而言,人体存在一定的自我稳定系统,生姜这种药食两用的东西,本身作用力就不大――您想想,您家炒菜炖汤下多少生姜,这种力量都受不了,那估计早就活不下去了。其次,治病时候,医生的医嘱要大于保健谚语。保健谚语适合的是不病之人,如果您已经生病了,那么就得按照当下情况来处理,医生开方要根据您当下的疾病状况,您的保健也得根据当下的疾病状况――而不是养生谚语。再次,理论不仅要讲方向,还要讲程度,这是个定性与定量的问题。我们不建议晚上扰动阳气,因此我们反对晚上蹦迪泡吧开party玩得过high,可是吃两片姜、慢跑两圈,这程度跟狂欢派对能比吗,这能扰动多少阳气了?!说晚上吃姜如同吃砒霜,吓唬谁呢!
其实这里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喜欢听神奇、夸张、情节紧凑的神话故事,而不愿意面对枯燥、复杂、无聊的生活事实。
最近在一个中医药爱好者群里作咨询顾问,里面常常可以碰到有人问,咳嗽了怎么办。然后我开始问,你有什么症状、有什么发病过程、有什么诱因、有什么既往疾病史,问到最后我往往给出的答复是,考虑可能有一二三四几种情况,具体哪个,因为没有看到舌头、没有摸到脉,故只有面诊才能确定。对方追问一句,有没有什么中成药可以吃。我说,太复杂了,没有。这时候往往会有人蹦出来说,有的!泡脚就行!泡脚治百病!然后巴拉巴拉一堆诸如百病都是阳气不通泡脚能通阳气自然能治咳嗽的内容。结果对方去泡了,没好。又回来问怎么办,又有人说,吃红豆薏仁粥!南方多湿气,咳嗽多是痰湿导致,红豆薏仁粥祛湿,吃去吧!最后还是没好。对此,我只想说,其实治病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回事。我读书时看内科学上把咳嗽分为好几种类型,心想,我只要把所有类型都记下来、看病时判断出是什么类型的不就行了。结果出道以后才知道,有时候可以好几种类型搅在一起的,有时根本看不出是什么类型。有的人肺脾气虚、肝气郁结化火的体质,感受风寒以后,可以外寒里热、气郁痰湿同时出现,哪就那么清清楚楚按课本写的生病了。人体太复杂,是有层次的,里面的问题、外面的问题、新的问题、旧的问题可以互相影响的,一环套一环,无比精巧。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付至精至巧的人体,没效果很正常的。大道至简这句话不错,但不是用在这里的。
不过我们的都喜欢神奇、夸张、情节紧凑的神话故事。我们的医生喜欢说这样的故事,我们的朋友喜欢听这样的故事。我们的医生不喜欢对着一个病细细地思考、研究,不喜欢细细地加减用药,甚至不喜欢踏踏实实地用手摸脉――最近很多人搞什么悬空把脉,医生的手跟患者的手保持一段距离,靠感受气脉来判断疾病,对此,我只想说,我相信有这技术,但你有这内气么,别搞噱头,还是实实在在地把手搭上去摸好――我们的医生最喜欢开一个不需要考虑任何变量的处方,如果开不出这样的处方,那就把患病部位切掉好了!我们的朋友最喜欢无比简单的方法治愈百病,最喜欢全国人民一起泡脚,全国人民一起敲胆经,全国人民一起吃红豆薏仁,全国人民一起艾灸,全国人民一起拉筋,全国人民一起打鸡血,全国人民一起甩手疗法,全国人民一起吃绿豆吃泥鳅,全国人民一起晚上不吃姜!当发现人体很复杂、疾病很复杂、保健养生也很复杂时,大家立刻跟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我很忙!工作忙不完!没空治病!不要叫我去看医生!
这里,其实反映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还很浮躁,我们的社会很浮躁,浮躁到我们不能沉静下来,去面对复杂而真实世界。我们总是很幼稚地想用粗浅去面对重要的事情。这个,也许不是身体上的问题了,是心病。也许不是个人的问题了,是社会的问题。
鲁迅先生说,诸葛亮神得像妖。中医是个很好很神奇的学问,但更是一个实在的医学,生活的学问。中医粉(包括中医师)别活得太神仙太正能量了,你得先活得像个人,然后用人的办法解决问题。不然总有一天中医会被搞得妖里妖气的。
来源:新浪博客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