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医与道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大体说来,中医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道家的。比如,道家讲“天人合一”,中医由此而有了整体观。
道家所关注的重点是,人与天地的关系。《内经》讲“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与道家的讲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相通相贯之处。
我的理解是,既然人禀天地之气生,那么,人的生命与健康都是由天地所决定的。换句话说,生命的状态如何,包括吉凶祸福、健康、疾病等,都取决于天地之气机变化。
人之所以能逢凶化吉,能避免疾病,能获得长寿,根本原因即在于顺应天地变化。所以《内经》反复强调:“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顺阴阳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
二、至真之道
《内经》的这些理念与道家完全一致。道家认为,天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者。修道的目的在得“至真之道”,即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以至无生无死,亘古长存。
道家的终极目标是身与自然化合为一。《内经》亦有同样的思想。比如,《内经》首篇的《上古天真论》即提出上古真人的生命境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上古真人是《内经》关于生命的至高境界,这与道家里的人物广成子类似。道家记载:传说轩辕时的广成子,居住在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的石室(又名“神仙洞”)之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吾将去汝,适无何之乡,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显然,广成子与上古真人的境界非常相似,都是可以长生不死的。上古真人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而广成子能“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关于达到这种生命至高境界的方法,二者有所不同。上古真人的方法描述地非常模糊,不容易照做。而广成子的方法描述地非常清楚,也更有可操作性。
三、无为
那么,我们如何提升生命质量呢?
道家提出了“守一”和“处和”的修道原则。简单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种养生方法,可以让我们长久地保持着健康。
道家认为生命可贵,无可比拟。所以,道家特别重视养生,在《道藏》中即记载了大量与养生保健有关的内容。这与《内经》所重视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理念也是一致的。
另外,道家提出了“无为”的养生思想。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作为,却是依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免得破坏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强壮脏腑、保养身体、防病抗老的积极作用。
《内经》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理念,这个理念亦类似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四、哲学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黄帝、老子、庄子,被后人称之为“黄老之学”。事实上,中医的代表人物也是黄帝。中医被称为“岐黄之学”。显然,黄帝是道家与中医两家的鼻祖。
这样说来,黄帝关于道家的理念即与《内经》的理念当有相通相贯之处。
换句话说,黄帝借由《老子》、《庄子》、《内经》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这样就把道家理念和中医完全融合为一体。而且三本书所建构的养生理念互通互补,都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高度概括。
- 一方面,道家理念和中医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它们都以天地之道、太极、阴阳、五行、气等哲学思想为基础。
- 另一方面,清代医家沈金鳌曾说:“医道通仙道。”在古代,许多中医家都受过道家文化的熏陶,有些修道之人还是有名的中医。比如,唐代大医孙思邈即是道家人物。
进一步说,道家的哲学与中医学的自然辩证法之间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今时我们读《内经》,其中即内涵着许多道家的养生理念。
五、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道家养生的理论核心。当然,“天人合一”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同时也是中医的核心理念。
《老子》中有“人地法,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意思是说,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
道家理念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所以道家最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认为要清静无为,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中医来分析,所谓的“天人合一”,当有两方面的意思:
- 其一,基于“天人相应”,即是万物与天地气机相通。比如,风、春天、桑、蚕、肝、筋等事物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这些事物之间都是同气相求的,都通于木。
- 其二,即是不断调心炼心,让人心中本有的人性与天性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即是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靠近的过程。
六、道法自然
天地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人的生命活动要顺应天地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健康长寿。道家倡导人与天地相协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够发展。
道家讲“道法自然”,这个思想对中医理论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中医有“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因势利导”等思想,均来源于此。进一步说,“道法自然”奠定了中医养生观的基调。
道家历来重视养生,追求延年益寿,所以累积了大量的养生经验和实践方法,这与中医的养生理论不谋而合。《内经》开篇就讲养生,这就为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即“治未病”重于治已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疗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七、养生即修道
从道家哲学指导下的养生观来看,养生即是修道的过程。作为一个中医人,我有如下两点理解:
- 其一,养生基于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自律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内经》教诲我们要积极养生,否则,若“以酒为浆,以安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其二,《内经》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中医养生理论中有“四季养生法”、“节气养生法”、“十二月养生法”和“十二时辰养生法”等,都是在道家哲学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
人与天地四时是一个整体,春则阳气生发,夏则阳气浮旺,秋则阳气收敛,冬则阳气闭藏。以夏季养生为例,《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此时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和气血皆盛于外,皮腠松弛疏泄多汗,此时养生即当顺应这样的规律。
人的生命与健康亦与昼夜相应。疾病的变化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昼夜变化特点,比如冠心病的患者常常在深夜发病,源于深夜时阳气最弱,心阳也最弱。
小结
道家与中医都诞生在有东方文化气息的土壤——中国,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沉淀和积累的瑰宝。作为一个中医人,我的观点是,学习中医的同时,不妨读读《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对于深刻理解中医理念还是颇有帮助的。
进一步说,中医人要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学习并借鉴道家的智慧,从而培养临床思维方式,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为提高临床疗效打下基础。
来源:董洪涛微博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