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立秋后应该怎样养生?

立秋时节,仍觉闷热潮湿,此时仍属三伏天,当按大暑养生。但毕竟金气初至,还要考虑秋的因素。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从立秋开始,暑热将去,天气由闷热转为凉爽。人于闷热则不喜,于凉爽则舒适,经历了夏日的闷热难耐,立秋是人人所期盼的节气。

从文字来分析,“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天属金,金性收敛,收敛暑气,使暑热向下敛降。故立秋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一、立秋不能马上滋补

经历过整个夏天炎热天气的折磨,立秋过后,许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此时要注意,刚立秋绝不是“贴秋膘”的好时候。因为此时虽然已开始入秋,但仍是三伏天,天气仍非常炎热而潮湿,脾的运化功能仍比较弱。此时若开始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阳受损。

那么,什么时候才适合于“贴秋膘”呢?要等到天气真正凉下来以后,可以适当增加肉食。因为立秋时节尚属于长夏,长夏由脾当令,脾喜清淡而恶油腻重浊。等长夏结束了,湿热退去了,脾不再当令时,再可考虑适当吃些油腻食物。而且,“贴秋膘”前一定要注意清泄中焦郁火和湿热,以使体内的火气和湿热邪气从小便排出,舌苔不厚腻,舌质不红了,然后再考虑进补。

二、立秋当重视养脾​

立秋时节,要高度预防腹泻。不少人因为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频频引发急性腹泻。从中医来分析,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脾阳偏弱,运化功能下降,饮食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脾阳下陷而腹泻。生活中所见,立秋后的腹泻远较夏日为多,根本原因是脾阳下陷。

因此,立秋时节一定忌食生冷,少食瓜果,不吃过热、过硬、过辣、过油腻、难消化的刺激性食物,少吃大鱼大肉、海鲜和火锅,这样都有益于养脾。立秋节气因降水较多,湿气较重,可适当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小米、薏米、扁豆、砂仁等等。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温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炖熟、温软、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当以清淡为主。必要时,亦可吃些葱姜蒜等辛温食物,有助于温运脾阳。

关于如何养脾,清代医家陈当务在《证治要义》里有一段话非常好,他说:“欲养其脾,先调五味,不可太饱,又不可太饥。《经》曰:忧思抑郁则伤脾。此脏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凡起居动作、一切不洁之食及焦虑困苦之事,皆不可犯,则脾气养矣。”

三、立秋防暑

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和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因此养生的原则与方法也不尽相同。

立秋至处暑属于初秋,此时湿热流连,还需要防暑除湿。俗语说“热在三伏”,而第三伏一般都在立秋之后。以南宁为例,虽然立秋,但仍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到了处暑,仍能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天气炎热,兼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由于暑热未完全退去,仍要预防中暑。

四、立秋当防寒自足下生

我国北方,比如黄河流域,再如我的老家威海,立秋后三伏天仍未结束,但白天虽然炎热,早晚已经开始感觉凉爽。当注意白天防暑,早晚防寒,特别是防寒自足下生,尤其重要。

立秋后白天仍会炎热,不少人误以为此时仍是炎热的夏季,却不知此时冷热更迭,燥风秋雨频袭,早晚温差变大。若不注意养生,比如,衣物增加不及时、凉席过凉、过饮冰镇饮料、过食生冷食物、吹空调等等,就容易感受寒凉邪气。

脚底有足三阴经循行,足部不可受寒,若受寒则损伤肝脾肾三经的阳气,导致体质下降。且足三阴经皆上行至腹部,寒凉邪气会导致腹部诸脏阳气受损,气血失调。

​​五、立秋当食粥

米粥被人们称为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自古就被认为是养生佳品。米粥的好处很多,一则,味道鲜美、润喉易食;二则,易于消化,兼可调节胃口,增进食欲;三则,能补充身体需要的水分;四则,大米性微凉,能清体内的虚火,兼助解暑。《本草纲目》记载:“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每天晨吃餐粥,可以畅胃气,生津液。”

清代黄云鹄在其《粥谱》中还谓粥“于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对食粥养生大力推崇。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并专作一首著名的《食粥诗》,诗中写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我认为,米粥不仅是适合养老的食物,还是我们每个人的养生佳品。米粥清淡,最合于脾阳不振,运化功能下降的人。

立秋之后,天地之间湿热较重,脾阳难运,胃口不开,喝热米粥最为合适。

六、立秋当继续用灸

一般来说,天气炎热就需要艾灸,因为外热则内寒。立秋之后,暑热退去,内寒也逐渐缓解,但脾阳仍有不振,故仍需用灸。且需重点考虑艾灸脾经诸穴或能健运脾阳的穴位,比如,可灸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等,选一两个穴用艾条温和灸,每个穴位灸十五分钟左右,使局部皮肤略红,甚能温阳祛寒。

有人说,立秋开始,燥气出现,灸会动火,加重燥热,怎么能灸呢?!其实,刚立秋时并没有燥气,反而是暑湿仍重,要到中秋前后才慢慢生出燥气来,到寒露才会出现凉燥。因此,立秋时节仍可继续艾灸,至中秋,就可停灸了。

来源:董洪涛微博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20/4/9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