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董洪涛博士谈学习中医的一些技巧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想进入学问之殿堂都有如隔一堵高墙,找不到门径,就无法进到墙内,也就不能领略墙内的无限风光。学习中医亦属于此,当找到学习的门径。

我自认为学习中医并不难,难在对中医产生兴趣。并且,要有恒心,有毅力。对于任何学问,凡是能坚持的人,最终都容易成功。而既无兴趣,又无恒心,更不肯下功夫,即使天资聪颖,亦不过学个皮毛而已。天下事如此,学习中医亦如此。

当代大医岳美中说的这几句话,大家不妨多多思考,我自认为甚有见的。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要入细,不可知学皮毛。戒玩嬉;戒嗜好。”

(引自《名老中医之路》岳美中《无恒难以做医生》)

中医人应该是最有责任心的人。既然选择了学习中医,就要沉下心来,执着于中医,而且,当以学习和实践中医为乐,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深入中医。若喜欢玩耍嬉闹,想享受生活,希望一夜暴富,那么,建议及时改行。

总结成一句话: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学习与思考

一、几个提高医术的小技巧,这也是我自己进步的路子。

  • 一则,精读,这与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精读意味着反复读,正面读,反面读,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要把书吃进去。尤其是经典及一些值得反复研读的著述,皆需精读。
  • 二则,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我的做法是记笔记,写微博,若有更深入系统的想法,就写成博客文章。要坚持写,日日不停,月月不懈,年年不断。只要能坚持三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习惯,也就会一直写下去了。借着写作的过程,可以把读书的收获,思考的体悟,都记录下来。把这些文字积累起来,亦将成为自己学医进步的见证。
  • 三则,深思,越是思考,越有收获。不管是读书还是临床,都不能不思考,思考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更有助于提高医术。思考还可融入每天的时时刻刻的生活中,可把对中医的思考投入在生活中。我在微博里尽量把生活与中医结合起来,用中医的思维和理论去验证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发现,中医就是生活,中医离不开生活。
  • 四则,背诵,所谓熟读成诵。中医离不开背诵,包括经典、汤头以及一些需要背诵资料。背诵功夫越是娴熟,越能在临床中忆念和运用。关于背诵,不妨细读《名老中医之路》,可以说,每位成名的老中医都把背诵看成是必需的。
  • 五则,读书百遍,不如抄书一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抄书的过程,即是深入记忆,深入学习的过程。大家若能舍得花功夫抄书,其收获必然极大。

二、重视经典的学习

我曾在博客里写过这样的话:“重视经典,就要学习经典。要不断地学,结合临床实践去体悟经典,并且温故知新”——这是我学习经典的方法,我自认为反复阅读经典非常有必要。

刚开始学经典时,不妨只看原文,不看注解,自己慢慢领会,能领会多少就领会多少,边读边记诵,边记诵边领会。经典的句子背熟了,一些深奥的中医理论自能领会,有的即使暂时不能领会,经历多年临床之后也会有所感触而明白的。

实在不明白的,再看前人的注释。读注释不能全信,也不能全怀疑,要有自己的判断。若实在不会分辨,那就不妨先记住吧。多读几家不同的观点,自己体会,看哪家观点更合乎自己的心意。自己认可的观点,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自己暂时不认可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随着读书、思考及临床阅历的增加,以前不认可的观点也许反而会接受了。

临床时要常想想经典,让自己的思想完全进入经典之中,有时心中一亮,豁然开朗,可于混乱的迷雾中领会出清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来。经典的几乎每句话都能指导临床实践,之所以我们暂时体会不出来,那是因为水平不够,或者,与临床结合地不够紧密。要想把经典用在临床上,并且左右逢源,非下十分的苦功夫不可。所谓: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付出必然会有收获。

随着自己医术的提高,对经典的理解也会提高。初时对经典的某句话理解地有些浅显,后来,临床渐多,思考渐深,对经典忽然会有新的感悟,有所感悟即是提高。我认为,《素问》的前五篇要反复研读,这五篇是《内经》的精华,边读边思,最能引人深悟。初学中医者要读,临床数十年之后还是要读,边读边临床,每读一遍,对于中医理论的体悟就会深入一层。

有人说,经典很枯燥,读来毫无感觉。怎么办?我建议不妨耐心再读,反复读,努力找其中押韵的文字,读时尽量抑扬顿挫,这样既好读又好听,还方便记诵。边读边琢磨,读着读着就慢慢地上手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没有谁天生喜欢读书,但我们每个人求学多年后不是也喜欢上书了吗!

对于经典的重视,要从每天做起。因此,我也建议大家每天睡前读一段经典,读几遍,渐能背诵,然后闭上眼睛,深入思考这段经典,慢慢地就着经典入眠。大家不妨试试我的这个方法,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谈谈如何学习《伤寒论》

经方非常重要,每位中医人都必需精熟经方。如何学好经方?我的方法是临床多用,边用边思考,边总结。可以读读近代名医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这是一本好书。

另外,近现代中医颇有些经方家,亦可涉猎。

建议参考一下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的经验,弥足珍贵,且可行性甚高。刘老认为,先要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不带注解的原文。《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原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刘老认为,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以及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此外,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钱璜的《伤寒溯源集》,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览。以上几个专著读后,可以再看一点综合性的作品,其中应以日人丹波元简著的《伤寒论辑义》为理想。这是第三步。

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而又能坚持到底,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也就可以说学的差不多了。

刘老强调:一则,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则,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则,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以上是刘老的经验,大家自己体会,并遵照执行。另外,可以参考《名老中医之路》一书中诸位医学大家的观点。我的体会是,这本书是学中医的阶梯,初学中医的人要读,即使是大学毕业了也要读,工作十年八年之后,还要读一读,至少我自己还经常读。

刘老还强调,学医有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学习仲景,尤当如此。

我再重申一遍,仲景的经方是用来治病的。因此,学习仲景,一定要结合临床。这样进步最快,也最容易产生兴趣。

四、要有信心

为什么读了五年大学还不会看病?是学生太笨吗?是学生不相信中医、不愿意学中医吗?都不是。我认为,现行中医大学教育太偏重西医,而没有重视给学生奠定纯中医临床的信心。

学中医先需信中医。若一开始就对中医存有疑虑,则根本无法入门。因为只有“信”才能虚其心,然后方能进入中医的殿堂,畅游于诸家的思想海洋。古人讲“笃信好学”,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入医的门户,门户的问题不解决,即使再如何努力,终是难以进步,且必左右掣肘。

由此寄语年轻学子,培养对中医的信心比努力更重要。因为信心是根本。另外,学习中医还要有兴趣,兴趣是动力。兼要静心,心静才能深入。信心,动力,静心,三者兼备,必可有所成就。

如何产生信心?

我认为,信心更多地源于临床实践,而不仅仅是读书和思考。只有经历过临床磨砺,医生才会慢慢树起对中医的强大的信心。

我每天勤于临床,有闲则读书,思考,连续十多年磨砺,渐觉治病有了信心。不管是面对轻病小症还是重病大病,基本上都能淡定而不慌乱,既一心赴救,又能等闲视之。这种信心源于临床实践,而且是大量实践,反复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亦能增加信心。我体会,越是大量临床,越觉只有坚持“纯中医”,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民国名医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其实,再怎么难,也总能学会,只要有信心。

五、治学的途径

一则,先学一家,勿贪多贪杂。宗一家之言,得一家之学,然后再慢慢扩大视野。有人建议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

我在课堂及微博里都曾讲过,按大司天理论,2017年属于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天地之间木火偏旺,且自2014年后,已经进入少阳相火在泉的阶段,因此,可先在历代医家中选取几位生活在同样大司天的医家,以其著述为主研读。比如,早我们900年的许叔微、360年前的傅青主和陈士铎、180年前的费伯雄、曹仁伯、王孟英、王旭高、王堉、李冠仙、王九峰、程杏轩、张璐等等,这些医家都曾与我们处于同样的司天在泉之下,他们的临床经验亦必然适合于现在。

二则,再对《内经选读》及《伤寒论》课本细细研读,要烂熟于口,慢慢消化。这样就会奠定一个稳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以后无论如何也不会摇动了。

三则,平时有空就读读《老子》,多读几遍,参考一些注释,目的是在自己的心中建立道家的思想,这也是《内经》的思想基础,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并建立关于“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然后用道家的思想去守静、观复。

四则,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甚好,可作为参考书,多读读,边读边思考,用经典的理论去印证其观点。

我的这些观点与方法最适合于完全没有中医基础的人,若已经中医院校毕业,此文只可略作参考。总之,学习中医要找到方法,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历代名医大家很多,人人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可以达到中医的巅峰。

我不是很聪明的人,但为了学好中医,我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况且,我已经选择了中医,我喜欢中医,就更要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难”的精神,此生执着于中医,不离不弃,孜孜汲汲,把中医变成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变成自己的本能。

我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愿与读者共勉。

董洪涛,于因斯布鲁克
时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

来源:董洪涛博客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2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