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林杰医生访谈:中医的治疗模式,首先是“无我”

林杰医师给人看病,与大多数中医师有个根本的不同——

“我现在做手法,或是开中药,我事先都不知道我想做什么。看到病人的一瞬间,动手的一瞬间,我也还不知道,动完手才知道,开完药才知道。从来不会事先有一个模式去套。把着脉、与患者聊着天,我就把方子写下来了。写出来一看:哦,挺有道理!”

所有的道理、理论都是事后的总结和归纳,他事先并没有去想道理,然后推论出应该怎么做。“一旦事先有个东西,那是思维模式在运转,是识神在起作用,那个状态未必是对的。”他给自己开处方往往开不好,因为对自己太了解了。“会列下很多条条框框,回去查很多资料,最后组了一个方,似乎很好,但其实不是。”

他说,真正的好处方都是当时随机写下来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一瞬间得到的才是真的。”

您治病,不是想好了一个道理、一个思路然后去执行,不是搜索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而是“不假思索”的,像是元神起作用,听起来真是特别让人心向往之。您是怎么做到的?怎么才能进入这种状态?

所谓的“神”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叫做元神,它是跟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一种东西,存在于任何一种事物当中,它才是整个世界的大仓库;另一部分是通过学习、积累,沉淀下来的感知力,我们叫识神。识神只是仓库里拿出来的一些货物而已,我们拼命去学习、去努力,也只是拿出仓库里的一部分为我所用,始终无法自如使用仓库里全部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有一种状态,可以让我们不假思索地就把仓库里的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这种状态的要素,就是要突破“小我”。

怎么做到呢?

一是生活积累。不能就医论医,有句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皆学问,对生活的理解越深,越容易做一个好医生。你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决定了你怎么捕捉对方的心态,解决对方的心结。不是念医书才能提升格局,是把心打开,去感悟所有事物对你的启发。中医是关系学。一粒盐放在嘴里会觉得咸,放到缸里呢?放到河里呢?它还在,但是你已经感觉不到了。因为格局不一样了。

二是平时练功。练功时,不断把自己与周围空间融合,随着融合的范围越来越大,会觉得,所感知到、认知到的东西,与平常学习到的东西略有不同。

三是读书和思考。开卷有益,广览博闻。

四是游历山川大地,遇见不同的人,体会不同的地形、气候的考验,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聊天,吸收不同个性、不同行业的人带来的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智慧。

五是动手。学中医,从第一天开始就要动手,动手后会对人体有更深入的感受。一开始,你接触到的,只是皮肉筋骨以及温度、湿度这样的质感,后来,你接触到的是对方的气,再后面,你可以接通他的心神。最后你会把自己淡忘掉,与周围的环境完全一体。这种状态,只有动手,才能介入,不动手的人,始终只能停留在观念上。

有形有相的人体背后,还有一个无形无相的、看不见的东西。对有形的这一面了解得越清楚,越不能感到满足,背后的那一面才会出现。连有形的这一面都不清楚,是看不到背后那一面的。

其实以上五点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分开说是为了表达上的方便。

说到动手,我们做推拿、艾灸、刮痧、拔罐、拍打……都是动手,这些不同的具体手法之间,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推拿是直接接触对方的身体。做艾灸,你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人体,但是你的神和气,借助艾这个介质,穿透、进入了对方的身体。针刺也进入了气和神的层面,一针下去,并不是那根针在发挥作用,而是一股能量进入了对方的身体。那时候,不管你是用针、用艾灸、用推拿,你都是完全“无我”的。如果还有一个“我”,那么你给对方的,只是你有的这么一点东西,当你是“无我”的,所有外界的能量都可以通过你一起介入。

那时候,自己只是一个管道?

是的。绝大多数的医生为什么做不好?因为他总是强调“我想做到什么”,“我想改变什么”,一旦强调了小我,他的力量充其量也就是这么多,绝对是不够的。一旦他只是一个管道,所有能通过管道的能量都进来了。所以,中医的治疗模式,首先是“无我”,我只是一个管道。

所以,中医不是一个知识体系或者治疗体系,是修行体系。

把中医当做一个修行体系来看是更合理的。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一个表达,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传统文化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既是理念上的,又是生活方式上的,更是具体表达形式上的。没有截然分开的东西。它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

中医也是一个相。

对,所以未来我带学生尽量不带医生,因为医生有多年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反而容易钻牛角尖,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把它当做修行也好,当做提高自我修养也好,当做生活方式也好,或者当做认识世界的渠道和窗口,它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我理解的中医,首先是一个生活理念,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然后才是与它配套的、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是怎样更自由地生活。最后才是医疗模式,补偏救弊,亡羊补牢。医疗模式是基于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生活方式的一个有益补充,不强调医疗模式。

您被称作“中医开关手”,这个称号是因为您的外治手法非常巧妙。但手法背后是整个人的能量状态、生命状态在支撑。学生跟你学,只从技术层面是学不来的吧?

对,所以我带“青年中医培养计划”这些学生的时候,完全是在给他们洗脑,因为他们做了几十年的临床,有很多固定的观念和条条框框,这些会阻碍他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先把这些都打破,然后让他们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之后他们无论是做事、做人还是做医生,都变得不一样了。

我近十年来没有学新的技法或者针法,但一直在进步,在提升。因为心能捕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心的高度决定了手法的高度。技法是随心而化,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让人“每逢大事有静气”。遇到各种变故,都可以当下静下心来,理智地分析,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是我们学中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把它当作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自身修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定要治什么病。治病不是目的,是附带产品。

有点像宗萨仁波切讲的“俯瞰轮回”的视角,面对一个事情的时候,能看到它背后有更宏大的东西,就不会那么执着,抓得那么紧了。

一切现象都是我们有意的截屏,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种情况出现,只是看你愿意选择哪一段截屏出来而已。把它放入河流中的时候,其实不值得一提。就像一个疾病,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你对疾病的看法是你不断地用你的意识去截屏的结果,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所有的东西,用佛家的话来讲,叫“众缘合成”,众多的条件具备的时候,才出现这么一个相。你增加或者减少一个条件,就全然不是了。所以,我们医生所做的,无非就是增加一个条件或者减少一个条件,那个相就改变了。

我讲的课程里面分为三部分,我称为三把椅子,一是调神,二是调气,三是调形。其实这三者也不能截然分开,这样说也是为了表达的方便。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很有“精气神儿”,精,就是物质基础,如同房间的钢筋水泥,钢结构还是木结构。气,是能量之间的流动,是把物质基础砌成这个样子或者那个样子。神,是信息之间的沟通、交流、判断。信息最重要,信息错了,后面所有的东西都错了。

拿杯子的这个动作,首先是一个意念的产生——“我要拿杯子”,是神动,神动调动气血到手上来,手因气血的驱使动起来,去拿杯子,形就变了。从神动到气血动到形动,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任何一种治疗,无非是调神、调气、调形,没有其他东西。对我来讲,所有的病名都只是一个代号,不是真实的。代号会给我们提供相应的信息,我们再根据信息做出相应处置。

我们大多数人活得越来越粗糙,活在概念的世界里,感受力和觉察力很弱。比如用艾灸,也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大夫说该灸大椎穴就灸大椎,但是对于艾灸之后气血的改变,很多人其实觉察不到。该灸哪个穴位,是书上这么写的,是中医大夫告诉我的,不是艾灸之后我的身体感告诉我的。怎么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感受力?

打坐和太极拳是很好的方式。水面流动的时候不容易看出两岸的风景,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可以倒映出青山绿树。湖面越平静,越能真实反映出周围的状态。平常,我们的神都分散在外,飘来飘去,感知力就下降了。让神回来,感知力就不一样了。就像一个人开车走神了,该踩刹车也不知道了,旁边有个人喊一声提醒他,他的神就回来了,赶紧踩个刹车。所以,我一直强调治神,让感知力回来。其实医生不是能治病,医生是那个提醒者、帮助者,让你的神在那一瞬间回归本位。

某种程度上说,医生和疾病的作用是一样的。疾病也是一个提醒者和帮助者。

这个观点非常正确。我始终不认为病是不好的。病是上天给你的一个礼物,让你感知到你现在所处的位置不对了,你的思维方式不对了,生活方式出问题了。它是善意的提醒。我从来不说“治病”,只说“你已经迷失了,需要归位”。

疾病是个小礼物,死亡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最大的礼物,因为我们什么都抓得牢牢的,什么都放不下,只有死亡能让我们放下。当我们能提前看到这一点,对疾病与死亡就不恐惧了,反而会回头把生活安排得更好。

有的病人在生病期间会特别积极的求医问药,但没打算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和生活方式,只想尽快消除各种不适的症状,赶紧治好病赶紧回到之前的生活状态中去。这样的病人,是不是不容易治得好?

这样的人,始终在治疗的路上,不是真心地想找回自我,找到本位。当他自己不愿意的时候,医生是孤掌难鸣的。治疗是医患之间的互动,医生和疾病都是病人的朋友,帮助他回家。艾灸、拔罐、针刺、中药,其实都是不同的方式,让病人的心得到安抚。

建立这样的一个观点,也许对一个中医爱好者来说是最重要的,比学几个技法还重要。

是的。

您参访过上千位高人,您是怎么判断对方的修为如何、医术如何?毕竟,在短短的交流中,不可能完整观察他治病的整个过程,也不可能获取他治愈率的大数据。

无论对方有多少本事,他的心智模式会展现给你。聊几句话,就可以知道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踏在什么段位上。如果他连心智模式都有问题,后面就不必谈了。如果正确,就进一步去了解他的生活模式和他所依赖的治疗模式。神、气、形就是我的三把椅子,判断一个人,就是拿出这三把椅子,看他坐在哪一个位置上。

其实,所有我们认为已经悟到了什么的人,或者说修为很高的人,他首先是没有“我执”。他会表述他的观点,但他不会以为“我才是唯一正确的”。如果他一直强调“我这个东西有多好”,就是有“我执”。他可能找到了某一个状态下的东西,但还不能代表大道。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吃饭要细嚼慢咽才好,晚上睡前打坐能让心神收回来……但是知道了却总是做不到。我自己也是,虽然在学习打坐、练八部金刚功、练形意拳,但是经常偷懒,两天打渔,三天晒网。所谓“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活不好这一生”。

《心经》有一句话叫“观自在”,一定不是盘腿坐在那里才叫观自在,而是时时刻刻都在觉察自己。当觉察变成一种常态的时候,你反而就自由了,才会得自在。这个觉察,这个警觉,最后会植入你的生活。一开始,这个警觉会让你不自在,好像老在提醒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后来你会发现,它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随时存在,随时观照自己,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

就是说,打坐不是以坐半小时、坐两小时为目标,而是时时刻刻的觉察。

是的。我们说的打坐,并不是身体的打坐,而是神在打坐。打坐是什么意思?是“打住”,让神停留在那里。有一个约束力的意思。知道神在哪里才是打坐,而不是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两小时一定比坐一个小时更厉害。打坐的目的是与心神同在。

有的人喜欢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艾灸,这种心神不在的艾灸,跟用心的灸相比,是不是只是个形式而已了?

你看着电视灸一次,我拿个艾条帮你灸一次,你比较一下立刻就能感觉到不一样了。神在不在、心在不在,真的很重要。我扎针的时候心身合一,那时候扎进去的不是一根针,在那个状态下,它代表着无数可能。

您怎么看吃素这件事?吃素更健康吗?

吃素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过分执著于吃素也是不对的。要根据当时的身体条件、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来做出取舍,而不是刻意为了吃素而吃素。

我不建议任何人都吃素。很多人说吃素有多少种好处,也是片面表达了一个观点。动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喝水,空气中、水中也有无数微生物被我们吸进去、喝进去,这不也是在杀生吗?

不要过分偏执和拘谨。通过吃素这件事来培养自己的善心,培养自己对世界的关爱,这一定是对的。因为吃素而吃素,一定是不对的。

因为自己吃素就觉得其他不吃素的人活得好罪恶,这样的心态就更糟糕。

这是行为上吃素了,意识上并没有吃素。修行并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三千大千世界,佛佛相通,为什么?因为佛都是看到别人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我们都看到对方不好的东西,是因为我们自己身上有不好的东西,自己不愿意面对,却投射到外面。

我们一定要去找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我很喜欢听正安聚友礼里面您和杨硕诚老师的对谈。杨老师是个禅者,也是个修炼太极拳的武者。他并不是中医,但你们的交流没有任何阻滞,他对中医的理解也非常透彻。是不是中医爱好者学习中医也未必一定要从某个具体的中医技法入手,从传统书画,从习武等等,也都是学习中医的路径?

没错。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无非是表达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状态,认识到天地万物都有阴和阳两个方面,而且在运动转化当中。无论是书画、太极拳、中医,都是在表达这个内容,基础是同一的。

古代的绘画、雕塑作品,高下之分在于有没有神韵,神韵是作者倾注进去的一种感觉。当他知道这个东西不只是一个形,他就会把神注入进去。有句话叫“笔未到处,气已吞尽”,一个画家面对一张白纸的时候,其实已经把他所有的构思,所有的感情倾注进去,哪怕只落下一笔,也充满了张力。画每一笔的时候,能感觉到气息在流动。

其实东方文化就是怎么放下小我,融入大我,以至于无我。这种状态才是东方人智慧的表达。

传统文化最终是求道,以道御术,以术显道。术是用来表达道的某一种状态。

现代人的便利在于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太容易,各种经典的文本、各种名师开示的视频,网上非常丰富。虽然网络上龙蛇混杂,但是好东西还是非常多的,有心找总是找得到。但这同时也是现代人的痛苦,因为选择太多。尤其是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身边会有太多“术”的东西涌过来。我们怎么选择切入的那个点?

每个人兴趣爱好不一样,年龄性别不一样,体能与感知力不一样,总有一款适合你。法无高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上课的时候经常给学生讲《四大名捕》里面诸葛小花的故事。诸葛老师教徒弟,其中一个徒弟学到了六十四招的剑术,练来练去,只有四招是他随时能用上的,跟他生命息息相关的。老师说,这四招是你终生可用的,其他六十招我就取回了。并不是那六十招不好,而是那六十招“不是你的”。

其实明白道理以后,拿起针可以治疗,拿起刮痧板可以治疗,拿起这个茶杯也是治疗,空着手也可以治疗,不需要为形所拘,明白道理最重要。

开中药也讲究理、法、方、药,理通了,方法自然就有了。不需要每个人都去学会某一种技术,但每个人都需要明白一点道理。道理一旦明白,很多方法都可以。比如现在我感觉到冷,我可以回房间、可以加一件厚衣服、可以烤烤火,还可以晒晒太阳……都是方法,知道“此刻我需要取暖”这个道理和大方向,很多方法都可以用,不是一定要采取某种方法才可以。整个传统文化或者中医,表达的都是一种心智模式,让你知道取舍。

这跟您刚才说的“学中医一定要动手”结合起来——我们面临很多方法的时候,往往花了太多时间在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没有当下就去做,没有用自己的体证来说话。你有了亲身的体证,才知道是不是你的。

是的,有人用针用到极致,有的人手法做到极致,有人刮痧用到极致,有人开药妙到极致……都是对的,没有谁是最好的,不需要去判断别人的东西好不好。有人问我原始点疗法好不好?我说好啊,你用得很便利很受益当然就是好。也许另一个人用起来觉得不上手,对他来说原始点就是不够好的。

所以要自己去实践。只有参与,才有说服力,毛主席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您与李辛老师几年前对谈的《林李之见》提到过,您曾经萌生一个念头——用《心经》的心法来解读《黄帝内经》,因为二者都是对生命状态的终极探索。后来考虑到已有那么多人在做这方面研究,最后放弃了。您现在有重拾的打算吗?

有这个打算。《心经》是一种生命状态,《黄帝内经》是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理解。二者在生命状态下是平等的,是可以对话和交流的。当你把每一个事物当做一种生命状态的时候,都能进入这个交流平台。我原来有挂碍,觉得自己不是出家人,说《心经》不太合适。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挂碍了,因为出家不出家只是形式,只要心在就行。

其实,《黄帝内经》、《心经》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神秘,只不过大家都在骑驴找驴,比如我们说“天人合一”,非要去找一种状态叫做“天人合一”,其实我们什么时候不是天人合一的?只不过我们的神散在外面,不知道自己是天人合一的。《黄帝内经》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心经》讲“以无所得故”,为什么无所得?提挈天地,这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还有什么可得的?还有什么可追逐的?

对待经典,我们常常是把它放在恭敬处好好地供起来,然后敬而远之。没有去用心好好亲近。

把它恭恭敬敬供在那里的时候,就有距离了,“敬鬼神而远之”。其实,当你用心去看,你就是神。

以前我在大海上始终是有恐惧感的。每次坐游艇,都找不到放松的感觉,总担心这么小的游艇会不会被那么宽的大海吞没。今年去度假,有一天我突然想,这么多人爱游艇,肯定游艇有让人放松、愉悦、享受的地方,我为什么享受不到呢?就这一念之间,我突然之间就放松了,我发现,海水绝对不会淹没游艇,其实,它是在托起游艇。那天我就坐在船边,让海水拍打我的脚底,那个感觉很棒。

还有一次带孩子去迪士尼,孩子要我陪他坐过山车,我最怕过山车,但孩子说,老爸你不勇敢。为了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不勇敢,我只好硬着头皮坐上去。我也是这样想:这么多人喜欢过山车,为什么我不能享受一下这种感觉呢?也是一转念之间,突然找到那种享受的感觉了,坐在上面像是鸟在飞起来,我没有任何恐惧,而是觉得:太好玩了,太刺激了!

往往恐惧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感觉。当我们放下恐惧的时候,就是充满爱和喜悦的世界。

我想问一个关于我自己的问题。根据我们刚才的聊天、交流,您觉得我的能量有什么不平衡的地方吗?

你思考问题想得比较远,所以你整个状态里面少了一块。现在你的心神在想问题,没有完全在感知自己。试着不去想任何问题,如同《道德经》说的“弃圣绝智”,你什么也不去想,这样过上一两周,能量就平衡了。

你学习任何一种方法,一定要觉得,这个方法是用来帮助自己的,是让你享受的,而不是枷锁。一旦你感觉有束缚感、枷锁感,就赶紧放弃。

其实没有一个什么境界是你要追求的。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有方向、没目标”。如果有目标,你会被目标所缚,心有所住,等达到目标就一下泄气了。

借用现在一句流行语,“成长比成功重要”,就往目标的方向走,什么时候到达不重要。成长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

我从来也不追求“我要达到什么状态”,就是往那个正确的方向走。中国人谈道,也都是讲“几近于道”,几千年来没有谁说“我合于大道”。不断地靠拢,就是非常美好的状态,有成长的喜悦。

有的事情,我觉得应该做,也愿意做。但做的过程中,还是会觉得心很累。

参与就好,尽力就好,不要变成枷锁。有负担就不对了,觉得累,一定是压力大于动力。

我也慢慢明白到这一点了。结果怎么样,目标是否实现,不是最重要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是什么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结果很圆满,实现结果的过程中我的状态却一直很纠结,这样的状态就不够好。

我有个学生是个出家人,他说想成佛,我问他,假如无佛可成怎么办?他呆了一下,说没想过这个问题。我说,你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就可以了。他其实修得很好了,但越是修得好越纠结。

我始终不觉得我有多好,所以我不纠结。我看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习。

我曾经像你一样想找一个方法,设定一个目标——“要开悟“。找了很多师父,没有人告诉我怎么才能开悟。我后来想:我就不开悟算了!其实刚才我们说的天人合一就是开悟,你突然觉得:我已经不需要了,我已经与天地合一了。当你去外求一个天人合一的状态,你始终是找不到的。因为没有一个东西叫做天人合一,也没有一个东西叫开悟。

作者:赵之萍,来源:黛琴措学习笔记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0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