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跑马拉松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人们的目的主要有这几种:
- 1、 锻炼养生
- 2、 职业需要
- 3、 训练意志力、极限挑战
- 4、 觉得好玩、热闹
- 5、 拍照发朋友圈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无可厚非。不过,仅就“锻炼养生”这个目的,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01 任何运动,都是以消耗能量为前提的
在这个“全民养生”的时代,“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众人皆知。但是,盲目地运动,不仅不能“养生”,还会过度透支和消耗自己的能量,甚至猝死。
我们人,活在世上,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靠的是我们体内的能量。当我们的身体,有足够的能量,维持生命体运转的时候,我们就还活着;当我们生命体无法支持各种活动运转,就会终结。这个能量,有补充,也有消耗。
补充主要通过饮食吸收、呼吸、睡觉三个方面。而消耗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除了最基本的吃喝拉撒、听看闻;还有头脑念头、情绪;以及我们日常的工作、运动;就连做梦也在消耗。如果将人体的气机比作一个气球的话,消耗能量就是在放气,补充能量就是在往里面打气。如果能把两者调和,让气球处于一个很充盈但又不会太过的状态,就是非常健康的。但如果消耗过多,生命就会出现疾病、早衰。
而任何运动,都是以消耗能量为前提的。甚至包括最简单的散步,都要抬腿、迈脚,一步步走。
消耗并非就是错的,中医不是一元思维“不是黑就是白”。消耗有消耗的意义,运动消耗,可以帮助我们升阳(这里可以把“阳”姑且理解为我们身体的能量)。适当合理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身体的阳气进行升发,促进气血的运行,让血液流动的力量更大,从而更有力地疏通我们体内的淤堵;还可以把气血传达到我们身体表面,通过出汗把体内的邪气排出去。“一分邪气不除,一分正气不回”,身体邪气清除了,正气才能充盈。这些,是运动的意义。
可凡事都有两面性,运动可以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伤害。
若是过度的运动,把体内的阳气用得太多,又无法得到及时充足的补充,必然会让身体处于透支的状态。类似马拉松的极限运动,是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人体的能力,导致很多人运动时储备能量都不能满足身体五脏六腑基本的运转,脏腑精气全耗在了四肢上,体内空虚,五脏不藏精,所以一些人跑完后反而一身病,严重的,甚至猝死。要知道,当年第一个跑马的“菲力比斯”,到达目的地时筋疲力尽,报告完胜利的消息后就牺牲了。
所以,对于目前很多人来讲,想要通过这样的运动来养生,非常不合适。
02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
除了跑马运动强度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运动时节的问题。现在的马拉松比赛,很多都是放在冬天,《黄帝内经》里讲到,冬三月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大概意思就是,人应该顺应自然界冬天收藏的天性,避免让自己的身体处于过度开泄的状态,不要搞得大汗淋漓,把能量护好,否则冬天过度消耗,不仅容易遭受寒邪的侵袭,而且能量收藏不足,来年就易生病。像冬天进行马拉松这种疯狂的运动,在古人看来,真是“与天斗”啊!
十年前的元旦,我也参加过一次马拉松比赛,为了让自己能够适应跑马的强度,我提前了三个月开始训练,除了下雨,其余每天晚上都要到操场跑个几十圈。相当于那年冬天大多数时间,我都让自己的身体处于一个不断开泄消耗能量的状态,以至于到了最后比赛,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还不如三个月前,最后靠毅力跑了三十多公里。最初报名的目的就是想挑战自己的毅力,没成功还挺遗憾的。不过,这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在经历整个运动后,我变得不仅比之前容易感冒,大姨妈还由之前每个月一次,变成了每半年一次!主要就因为那个冬天气血大量消耗,同时在运动过程中受风受寒,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血虚寒淤一身病。
所以,如果你只想通过运动让自己更健康,还请因时、因力而行。很多人追求流行的健身方式,看不起古人的智慧,觉得他们太落后,因此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是因为没听祖宗话吃了亏,痛定思痛,开始醒悟的。不过还有一些,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03 答案在你自己的身上
那如果为了养生,到底运动到什么程度合适呢?古人讲,在春天夏天,我们的阳气会顺应天气需要生发,所以多运动一会儿,稍微多出点汗,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可以把我们身体里面的邪气趁机做一个清理。但是到了秋冬,我们的阳气就开始往身体里面回收,不适合过多运动,最好的运动程度就是身上有一点点润,但是又不至于真的出汗的那一种。
这是从一年来看,我们再把时间拉长一点,从我们人的一生来看,人生命本身就有生长成熟再转向衰弱的一个过程。一般而言,女子35岁,男子40岁之后,身体机能就开始慢慢衰弱。到了这之后,我们就更需要把握运动方式,还有运动的量。
不过,值得一提是,上面说的,也只是一个适用于大多数人的规律,而不是精准到每一个人的标准。最准确的判断是问我们的身体。当我们运动之后,你是觉得更精神更舒服更轻松,还是更疲惫更沉重更累了?前者对你而言就是有益的运动状态,后者就是过度消耗的状态。所以运动的时候,需要带上我们对身体的觉知,找到那个合适的感受,而不是根据外界一个权威的标准答案来进行。比如说有些科学报告会说,18岁到30岁运动30分钟比较合适,或者是心跳达到多少最好。别把这些话奉为金科玉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来源:慧爱行舍微信公众号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