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如何深入学习中医?听一位中医师诚恳的解答

如何深入学习中医李辛中医师在他多年的临证经验中将学习中医的理论写在了他的中医空间当中,以文字的形式将中医的真谛传达给我们,总结来说就是,愿意深入学习中医,看古书、读医案、勤临证、强化基本功,是我们学医的必需之途,那就让我们深入的聆听一下李辛医师的详解。

【一、传统医学的源头在哪里?重点是什么?】

1、愿意深入学习,或者希望提高临床疗效,看古人书是必须的

传统医学的发展,有源头、主干与支流。汉唐以前,气象万千,关于生命的整体性,天人互感,形神合一;关于人体能量的运转化生,注重神与气机,在药物与治疗上,知常守中,重视正气之虚实开阖,病势的进退与顺逆,药物之势能、方向、层次;宋元之后,人心发展,文化分化,各承家绪,流派众多,尚未离根本源头;明清之后,枝节流散,各呈己见,偏于专病专方,药物功效,辩证分型。而今,微观辩证,中西结合,方证对应;这一切是医学的发展,与时俱进,是每一代医者的深入探索,寻找出路。但是,我们必须回头想想:传统医学的源头在哪里?重点是什么?《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脾胃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这里都有答案。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答案在这里。《庄子》、《老子》、《金刚经》、《大学》、《南怀瑾全集》……这里有示意,愿你会心。如只是完成教材的学习,流行健康读物的阅读,欲承灵、素精华,会先贤意旨,亦难矣。

2、提高临床,从看哪些书入手

常有朋友问起,想深入学习中医,提高临床,读些什么书。

我的建议是,入手可以先看这几本薄薄的小书:李东垣先生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看人、看病、用药的理路。以这个理路再回头重新看人看病,回味学过的教材,等有些感觉疑问了,可以再看郑钦安先生的《医法圆通》和《医理真传》。这两本书看懂了,就可以读《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了。寒温虽殊,其理则同。不同时代,不同体质,五运六气所感所化的疾病、症状自然不同。但气机、病机跳不出“寒热阴阳、虚实开阖”,邪正斗争不外乎“进退顺逆,出入表里”,学人需要留意,药物的选用与配适,需从“寒热开阖厚薄走守”来看。先把我们学过的“功能主治、方剂分类”暂时忘掉,把学了多年的教材里的“脏腑辩证、内科治疗”暂时放下。以后还会有用。

古人所言医理,“气化”二字。现代教材,虽理法方药毕具,所不及者,正是人身之“气化、气象”,此非读古书而莫能知也,又非静心体悟而莫能明也。待学人心目中、病体前,已有“气象”之轮廓,“气化”之端倪,便可学习医案:《吴佩衡医案》、《蒲辅周医案》、《李东垣医案拾遗》、和薛己的《内科摘要》。学习医案的方法,先把我们学过的现代中医概念放一放。

1)一个原则:气机病机与药势药象当相合;

2)不管什么病,气机病机跳不出寒热阴阳,虚实开阖;邪正斗争不外乎进退顺逆,出入表里;

3)药物的选配,需从四气五味入手,寒热开阖,厚薄走守来看,所谓药势,药象;

4)以这个原则来看古人医案,看气机病机与药势药象合不合;

5)以后学习近代医案,略过方解方论、辩证治则,先不看解说,自己来看,只看病史症状、治疗经过与处方,看气机病机与药势药象合不合。

慢慢的,自然就会看出气机开阖与病机进退之势,看出邪正交争、表里出入之机,品出良医心中的“一气流行,无所不至”。医者所为,不外顺其势、得其机、利其行、握其度、顾其本。针药之用,明理为先。针石者,“以我之神气,调彼之神气”,草木之备,以药之神气助人身之气化有余不足尔。

看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理不明则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理明则心安,知古医书之浅深,明今人说之虚实,临证之时,少一些茫然无适,心中惶惶。病治,知所不足;病虽不治,知所以然。《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可作为床头备书,有空且翻看,无心或有得。还有几本,《庄子》、《老子》、《金刚经》、《大学》、《南怀瑾全集》,与古人会心,得知根源。

医学浩瀚,昔圣贤悯生民疾苦,传道论经,洋洋如海,愿以上所示各书,能助初学者舟楫之便,得见医灯之明。个人浅见,愿与同好共勉。

【二、中医基本功:望闻问切与辩证】

诊断与辩证,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疾病与症状的产生,源于邪正斗争。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人体的自我修复力,决定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中医是个体化医学,每一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体质、气质、心质所形成的运行模式,所谓“气机”。当病至时,邪正相争,自然有其特有的反应模式,所谓“病机”。人体反应模式,自然有其方向、层次、强度,与排邪通道。所谓辩证,是通过望闻问切,来澄清之。

辩证的方法很多,伤寒之六经、温病之卫气营血、三焦、近代的脏腑经络……,乃至总领之八纲,这都是不同时代的澄清方法,就像蛋糕的不同切法,以适应不同的场合与主宾,并无绝对高下之分,更无对错是非之别,唯在医者,用之当机得势,合理合度。不同的辩证方法、最终指向,当是“正气之虚实,气机之开阖,神气之定散,邪正之进退,病势之出入”,所谓格局。六经脉证与卫气营血,乃至三焦八纲,皆著力于此。是为传统医学不易之理,亦当为医者所汲汲深思精研者。于此心中了然,乃可言处方用药,针灸施治。

【三、从《伤寒论》学习什么?】

《伤寒论》能教会我们什么?理法方药,辨证论治。

古人所言医理,“气化”二字。现代学者,所忽略的,正是人身之“气化、气象”,非读古书而莫能知,非静心体悟而莫能明。传统中医重在对本气的调整,即气机。气机的变化,跳不出“寒热阴阳、虚实开阖”。传统中医明了一切症状都来自邪正之交争。诊断与辩证的著意处,当在“进退顺逆,出入表里”,而不在研究症状的组合与排列。而药物的选用与配适,需配合病家气机之虚实寒热,病势之开阖顺逆,而非“对症治疗”或“按方索病”,当从“寒热开阖厚薄走守”之药势来合机合度。这就是我们能从《伤寒论》学习到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示意邪正之进退,在于人体本来阳气之虚实。三阴三阳之别,正是一切疾病辨识之总纲:阳证者,人体阳气尚未虚衰,能起而抗争,其势为开,是为顺证,多活证。阴证,人体阳气虚衰,退而内阖,无力抗争,故邪气乘虚而入,是多逆证,危证。从调治来看,无非顾其本,顺其势,因势利导,利其行,握其度。“势、机、度”,“虚、实、开、阖”,“进、退、顺、逆”,乃诊治之重心。气味"厚薄轻重",药势“开阖升降” ,药性“轻重走守”,乃药物之法度。

李辛医生个人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毕业,天津中医学院心身医学硕士。擅长方药,针灸,静坐和心理咨询。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多年中医临床与教学经验,立足传统经典,学习历代各家所长,取验于临床,并致力于提升临证能力的教学与中医常识的普及。近年来在国内外开展临床医师技能提升教育工作。参与国际针灸无国界组织,印度赤脚针灸师协会在中国和印度贫困地区的慈善医疗教育工作。现任上海自道精舍、上海熙和堂诊所顾问,北京东文中医诊所顾问,瑞士自然疗法专职工作者协会(ASCA)继续教育项目培训老师。

【著作及相关编辑书籍】

1.《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

2.编辑整理道家龙门派、张至顺道长著作《炁体源流》、《米晶子济世良方》

3.组织编译出版:瑞士针灸无国界主席雅克.皮亚鲁(仁表)著作《古典针灸入门》、《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

4.《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

来源:上医网微信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1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