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一个中医爱好者十年的自学中医门径及读书列表

本人自学中医,已五年有余。从2012年起,每年的年初都会整理一下至今为止读过的医书,在自己的博客上写篇短文,与同道好友分享。今将近三年的三篇短文整理如下:

【我的中医书】

 

我在10年前学过一年半的中医,学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础。只是当时缺乏实践,这10年来完全不接触,也忘得差不多了。后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开始学习后,是先简单复习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后大致从伤寒金匮--火神派--黄元御--彭子益--温病学这么一路学下来,当然中间也穿插着看一些杂书,但大致是这么个脉络。

对于一个对中医完全陌生、但有一定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读物。我个人看过的最好的是罗大伦的那几本书,古代的医生、阴阳一调百病消等等。说实话,正是受了罗大伦的古代名医故事的激励,我才最终决定,求医不如求己。要解决家父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较畅销的还有《走近中医》、《思考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等兴趣读物,也可以拿来随便看看。看完这些书,如果对中医的兴趣更浓了,而且立下了学好中医的志向,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正式开始学习了。

对于初学者,我仍然建议先从教材开始学。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就能够对中医学有了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就是伤寒金匮,这两本书要精读,历代注家很多,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读遍,我个人是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然后后面学的是黄元御的注解。

学完伤寒金匮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基础(方药这一路。不包括针灸)。然后可以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长沙药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论、圆运动,建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天人相应、河图洛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中医的概念。

再后面,就必须学温病学了。温病学对于临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补充了伤寒的不足。伤寒温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么对于大部分的疾病(不仅仅是外感病。包括内伤杂症),都会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辩证思路。而且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完全可以边学边用,学通了这两门,至少治个感冒、咳嗽一类的小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见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医洗脑的现代人所能够想象的。中医,绝不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概念里那个只能调理调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东西。这个我自己,已经有相当多的体验。

温病学方面,我是从赵绍琴的书和刘景源的视频教程开始入门的。现在刚学了两个月。后续的必读书,包括《温热经纬》、《温病条辩》、《重订通俗伤寒论》、《时病论》等。

再后面,就很难说了。我目前为止,也只学到温病的阶段。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以及网文有一篇《看历代名医名著,论大中医观》的网文,均值得一看。

个人推荐,后续可以先看看慎斋学派的书(医家秘奥等),深入掌握脉法与虚劳内伤的辨治;以及陈士铎或傅青主的书,重视肝血肾阴的一路,对于临床相当实用。另外,辅行诀值得一读,借此可以对药物性味之体用与五行生克有更深的理解。

至于有些朋友提到的学医从《内经》开始……个人以为这条路太艰难了,除非你绝顶聪明,否则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而言并不适宜。当然后世的所有医家,其理论基础都从内经发源而来。而且看后世医家的书,也会经常看到引用内经的理论和文字。但是对于内经的系统学习,个人感觉,还是要等到有了相当深厚的功力以后。至少我目前,还不太敢去看。

【我的临床实践】

 

关于实践问题,对于业余爱好者,缺乏医生处方,很多药店可能不让抓药。这也正是困扰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终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淘宝网上,什么都买得到,药材又便宜,质量又好(我是买散药、自备小天平,自己在家里配药的),网上论坛里还有很多学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求医无门而渴求网诊的网友。只要好好学习,根本不愁实践机会。

【我对中医的感悟】

 

学中医是一条很艰难的路。需要悟性,更需要浓厚的兴趣、强大的动力和坚强的毅力。我前前后后学了三年有余,自知不过刚刚入门而已。现在是中医的没落时代,但是民间藏龙卧虎,借助于当前发达的网络交流,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

学好中医,终生受益。不仅利己利家人,对于广交朋友、对于你的事业和生活(心态放宽一点。不要指望靠这手艺挣银子。就纯当作业余爱好和生活需要),都会有很好的帮助。而且中医绝对是一门美妙的艺术,高明的处方象一首首优雅的小诗(正象编程也是一门美妙的艺术,优美的代码结构也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那种潜心思索之后灵机乍现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后那种成功的喜悦,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质享受所能够替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汇总一下我看过的医书】

 

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一转眼,学医前前后后已经四年多了。过年在家有闲,回顾一下我这些年来的学医历程,汇总一下看过的书,供大家参考。

【2000春-2001秋启蒙时代】

 

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医基础理论》--还算有趣,有点哲学意味(咱本来就对哲学感兴趣),基本算是学进去了吧,建立了些概念,对人体水液代谢循环(脾、肺、肾、膀胱)最有印象,也有看不太懂的,记得当年很长时间,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么回事儿

2.中医诊断学》--实在太枯燥了,硬着头皮看完,很佩服当年读书的毅力

3.中药学》--实在太枯燥了……不说了

4.方剂学》--当时看的这些书里头,就数这本书看了觉得最有收获,大概知道中医是怎么开方子了……若干年后,唯一记得的一个经方,就叫“小青龙汤”。至于组成药味,早忘了

5.中医内科学》--边看边摘笔记,写提纲摘要

6.中医各家学说》--只看了半本,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靠学的那么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的知识,无法理解后世医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论

7.《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人卫出版社的,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草草浏览一遍,实在看不懂

【趣味读物】

 

8.中国传统医学漫话》--印象中蛮有趣的,也算看得懂。还推荐给同事看

9.中医解梦》--主要用内经理论来解梦。较多应用五行理论。有点意思。但没看完

【其他】

 

把《家庭医学全书》里的中医篇的一百多页也啃了一下……还有一本《太医名医奇案赏析》读了几页,算是当年唯一看过的一点医案……话说当年因为一位朋友的诱导,激起了一点点小兴趣,然后从这一点兴趣出发,想对一门有趣的传统学问,作一些了解。然而实在没啥书可看啊,没有网络,也不知该从何学起,就觉得学教材总没错,于是就从上海书城买了几本教材回来啃。至于学习方法,还是学校里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那一套。但也正因为书少,四大基础,每本都读了两遍以上,算是“精读”了吧。当然,看得懂看不懂,能懂多少,过了一两年后还能记得多少,是另一回事。当年,年纪轻无家无口,上一辈的身体还好,又没有网上买药的途径,没有任何临床实践机会,其实学了也白搭,呵呵。

【2002-2009年 自学中医黑暗时代】

 

只记得中医之脾不等于西医之脾,拿这个与人辩论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又记得教材里说温病学说是中医学在清代的大发展,于是跟人说中医也并不固步自封,中医也在发展……除此之外,算是勉强还记得起五行生克的顺序,还有什么滋水涵木、补土生金等几个名词。其他的……都还给课本了。记得大概07年左右吧,逛福州路书店,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医》。拿起来翻了翻,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觉玄之又玄。摇摇头,又放下了。

【2010年 文艺复兴时代】

 

前期以兴趣读物为主,后期以复习中医基础教材为主。

 

【兴趣读物】

 

1.马悦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

2.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I、II、III、IV

(马悦凌和中里巴人的书是我单位里的徒弟买的。我有点兴趣,想借来看,她就干脆送给了我。这两套书对于我,不啻于但丁的神曲,预示了一个复兴时代的诞生……)

3.萧宏慈:《医行天下》。看后很羡慕,也很震撼。羡慕的是萧老师医行天下的潇洒,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网上得知萧老师在北京开课,颇想去北京拜他为师。。。

4.刘力红:《思考中医》--前前后后看了两遍。作为兴趣读物,值得推荐

5.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6.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

7.卢崇汉:《扶阳讲记

8.罗大伦:《古代的中医》全集。真正的启蒙读物!我是下载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包括所有跟帖评论,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着看完的(后来买了全套书收藏,还另买了一套送给朋友)。看了就不舍得放下。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多少次看得泪流满面。正是在书中那些古代大医精神的激励下,我立下了自学中医的志向。

9.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

10.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当散文看不错)

11.方舟子:《批评中医》--反面教材。下的电子版,记得刚开始看时还战战兢兢,怕这本书会说服我。怕这本书真的证明了中医是伪科学。看了以后才知道……肘子连半壶水都称不上。不过是以伪科学的精神来批判“伪科学”而已,方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起了反面作用,看完这本书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医道,要以事实向身边所有的朋友证明方氏逻辑的荒谬……

 

【中医基础】

 

1.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视频(硬着头皮看完)

2.朱文锋:诊断学视频(勉强看完)

3.张廷模:中药学视频(马马虎虎看完)

4.邓中甲:方剂学视频(还可以。看了一半)

【2011-2012年 信息浪潮时代】

 

学习了《内经》的部分重要内容。

系统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临床最重要的学科。这一过程至今尚在继续,而且也是今后几年反复捣腾的重点。先后私淑(原谅我用这个僭越的词)黄元御、彭子益、陈士铎三位老师。接下来打算拜叶天士为师。借助《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对中医学两千年来的流派演变、各家学说争鸣及历代大师们的核心学术思想、处方用药风格有了大略的了解。这一过程就不按时间顺序来写了,而按照学说门类来汇总读过的书目。

另,在信息浪潮时代,书不嫌太少,只嫌太多,只嫌读得不精,时间老不够用。一本书没读完,又想读另一本……经常同时交替地看好几本书,也经常有些书看了一半,后面看其他书了,就把这本书拉下了。

【(2012)读《内经》】

 

1.王洪图:内经教学视频--只看了三分之一,不能说王老师讲得不好。但浅了点。看了前1/3感觉没学到多少新鲜东西,当时又有重临床、想学更实用技术的迫切需要,不愿意多花时间深钻在理论里。就没再看下去

2.李中梓:内经知要(囫囵吞枣地算是看了一遍)

3.内经教参第二版--读得较仔细。除五运六气部分留着暂时没读外,其他章节都看完了)

下面计划要看的:

4.陈明(编):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2010年秋-2012年冬)读《伤寒论》】

 

1.郝万山:伤寒论教学视频--郝老师讲课生动风趣,深入浅出。入门推荐

2.张喜奎:仲景临证传知录(小说体的伤寒论解析)

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得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刘老自身的临床经验。

4.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5.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6.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下面计划要看的】

 

1.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

2.伤寒论教参

3.陈明(编):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2011年-2012年)读《金匮要略》】

 

1.王雪华:金匮要略教学视频(看了70%,实在看不下去了)

2.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3.黄元御:金匮悬解

4.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5.陈明(编):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下面计划要看的】

 

1.程门雪:金匮篇解

2.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

【(2012年)读《温病学》】

 

1.刘景源:温病学教学视频--刘老师讲得很好。入门推荐。网上下载的八套视频(四大基础+四大经典)中,个人以为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是郝万山的伤寒论,加刘景源的温病学。另王洪图内经和邓中甲方剂学应该还可以,但我都没看完。其他的基本可以无视

2.赵绍琴: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正如伤寒从郝万山视频+刘渡舟书入门,温病,我是从刘景源视频+赵绍琴书入门的

3.赵绍琴温病讲座

4.吴鞠通:温病条辨--囫囵吞枣地通读了一遍。还需要再研究

【下面计划要看的】

 

1.王孟英《温热经纬》

2.温病学教参

3.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张文选著)

【(2011年)黄元御】

 

1.四圣心源

2.四圣悬枢

3.难经悬解

4.长沙药解

5.玉楸药解

6.素灵微蕴

7.伤寒、金匮三书(见前)

8.道德经悬解(严格说来,不算医书,呵呵)

9.根尘不偶、行者老师的讲稿

【(2011秋)彭子益】

 

1.唯物论的系统医学

2.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

 

【(2011秋至2012春)陈士铎】

 

1.外经微言

2.本草新编

3.辨证玉函

4.脉诀阐微

5.石室秘录、辨证录(这两本书只看了一部分。后来兴趣转移,看其他书了)

 

【中医各家学说】

 

1.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老讲得非常好,绝不是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尽管教材就是他编的),而是融入了很多自身的经验和体会。

2.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浓缩各家之精华。

【其他读过的医书】

 

1.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后者只读了半本)

2.中医火神派探讨(看了半本)

3.周慎斋:医家秘奥(任启松校注。看了大半本)

4.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只读了一半。有时间的话会看完)

5.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好书。大家都知道。看过两遍了)

6.陆氏三世医案(彭子益推荐的。凭脉辨证。诊断还可以,用药感觉较杂,不是经方的路子)

7.李冠仙:知医必辨(医话类。不错)

8.衣之镖:伤寒论阴阳图说

9.滑寿《诊家枢要》+李时珍《濒湖脉学》(太枯燥了。硬着头皮草草浏览。都记不清楚有无看完)

10.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

11.赵绍琴验案精选

12.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13.张仲景医学源流

14.刘渡舟验案精选

【其他读过的兴趣读物与看过的视频】

 

1.《名老中医之路-合集》(目前断断续续还只读了一半)

2.张大明:小说中医;小说中医续集

3.张大明:医案聊斋;医案聊斋续集

4.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5.任之堂主人: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6.任之堂主人:医间道

7.李杰:剑胆琴心是中医

8.沈佳:不平凡的中医(小说体医案)

9.《中医不死》、《大中医》、《女国医》《傅青主传奇》(这些就是真正的小说了)

10.百家讲坛:王新陆《解读中医》(很不错。看得热血沸腾)

11.百家讲坛: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

12.百家讲坛:罗大伦《大国医》系列

【接下来的重点学习书目】

 

除上述伤寒、金匮、温病待读书目之外,重点读《叶天士用经方》(张文选著)一书,拜叶天士为师,揣摩其灵活应用与变通化裁经方之妙。另,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上称教参第二版),值得推荐,主要是其中的四大经典+中医各家学说。我学内经和各家学说,主要就是这套书里面的。伤寒、金匮和温病的教参有时间也准备看一看。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2011年秋曾读过一小半。后因急于学温病学,放下了。以后有时间,会从头开始读。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时间也可一读。

【2013年12月 汇总一下2013年读过的医书】

时光荏苒,岁末将至。汇总一下今年、包括部分去年下半年读过的医书。近一年多以来,所读医书,以伤寒、金匮、温病为主。特别是伤寒与温病。因我一向以为伤寒温病之理法方药绝不仅为所谓外感病而设。即使治疗内伤杂病,六经四层三焦、乃至伏温、湿温、火热寒湿种种概念亦当时时在心中,其重要性,绝不次于杂病中常用的脏腑辩证。病有外感六淫,亦有内生六淫。天人合一,内外相应,治外感之方,用于内伤疑难杂症之调治亦多有奇效。

【近一年多所读伤寒金匮类著作】

 

1.(尤怡)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金匮注本中的佼佼者,不必赘评。

2.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较适合水平正由初级向中级进阶的爱好者阅读(更浅显些的伤寒论入门级讲稿,则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讲伤寒网上有视频,风趣幽默,深受中医爱好者喜爱,郝万山为刘渡舟的学生)

3.刘渡舟验案精选:辩证思路清晰,方药简洁,多用经方又不泥于经方,非常值得学习。

4.(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相当于刘渡舟的医稿精选汇编。较全面地反映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其中古今接轨论、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四篇尤为精彩。

5.(陈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以方为纲,以案为目。每一经方之下先列出原文,加以简明扼要的解说,随后汇集诸多名家医案,每案之下多附按语。此二书实为学习经方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又,陈明为刘渡舟的学生。

6.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书之真伪及价值历来颇有争议。但个人以为即使是后人假托之作,也是书伪言不伪。只要理论上有发挥,组方符合经方理法,即使是假托之作又有何妨?那些仅仅是注解伤寒的书尚且得享大名,何况此书几乎把伤寒杂病论原文扩展了1/3。高续红楼,尽管价值不如原作,但至少使红楼成为了一部有始有终的完整的著作,其中亦不乏闪光之处。何况,真有哪个后人有如此才气,续作在文字风格与结构章法上与原作如此相近,内容编排上如此浑然无间?当然,以我这点粗陋的才学,没有能力和精力作真正的有理有据的考证,这些也就是姑妄言之。

7.(蔡德元)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作者对桂本与宋本伤寒论在六经条文文字上的区别进行了逐条解析,并结合其他多方考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桂本全面优于宋本。对于想增加对桂本的了解者,此书值得一看。

8.(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此书列出了经方中最常用的50味药物,对于每味药物均罗列了所有含该药物的经方,分析了这味药物经常与哪些其他药物搭配,各种搭配的主治证如何,常见的用量多大,等等。对于经方学习,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可置于案头备查。

9.张仲景医学源流:读了一半,书莫名其妙找不到了。其内容顾名思义,就是从张仲景讲起,讲后世注家、伤寒学派、日本韩国等的汉方派、以及现代方证对应派等等那些事儿。这本书是一大套以张仲景命名的书(如张仲景方剂学,张仲景诊断学……)中的一本。这套书我也买了几本,总体感觉价值不大,不过资料汇编而已。

10.(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不错的励志读物。其中颇多中西医比较、经方时方比较一类的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书的前半部分叙事抒情较多,作者对自己的一生经历娓娓叙来,门外人完全可当一本小说来看,并不枯燥。后半部分接近对话体,主要是作者与几个朋友关于经方医学及临床经验的讨论,牵涉到的经方医案较多,从中也颇能学到些东西。

11.(黄仕沛等)梦回伤寒四大金刚:小说体经方类著作。借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穿越类故事的外壳。在下慕名而买,原拟作为较轻松些的医案类读物闲余时间看看。但书中经方方证对应的路子与我对医理的理解不甚相合,看了三分之一,就搁回书柜了

【温病类著作】

 

1.温病条辩:这本书就不多说了。历史上曾经被捧上了天,几乎与内经伤寒金匮平起平坐。这年头又被有些唯经方主义者、伤寒原教旨主义者一脚踹进了地狱,简直把近代中医衰落的原因,都归到了它的头上。事实上客观来讲,此书瑕瑜并存,要与内经伤寒金匮并称四大经典尚还不够资格,但若评定温病学四大经典,它却足够名列其中。此书的最大贡献,是较多地整理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书中闪光之处甚多,很多方剂堪称经典,虽与条文症状的嵌合度没有伤寒论那么准确,但从这些充满灵气的小方背后,仿佛隐约可以看见叶天士那伟岸的身影。

2.温热经纬:一部与温病条辩接近齐名的著作。严格来讲这是一本集锦型的著作,书的卷一卷二系统整理了内经与伤寒金匮中关于温热病的相关论述,精选各家注文,并自加按语加以发挥。卷三辑入了叶天士在温病领域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献:温热论与幼科要略,可补温病条辩之未备,有助于全面了解叶天士的温病学思想。卷四收录了陈平伯(风温)、薛生白(湿热)、余师愚(疫、疹)三家论述,与卷三相合,基本涉及到了温病学最重要的一些分支领域。卷五是对前人温病成方的方论,录方113首。

3.时病论:另一温病学名著。作者以内经关于四时时病的几句原文为纲,将四时时病治法一一娓娓道来。思路清晰,有论有方有案,所拟方均以相关治法命名,方剂轻灵简洁,颇见叶派遗风。

4.温热论笺正,温热逢源,疫疹一得:这三本书只是大概看了看。后两者没买到书,利用零散时间看的电子版,因此印象不深。

5.赵绍琴温病学讲座:此书就不多说了。伤寒刘渡舟,温病赵绍琴,都是我最敬仰的解放后名医。初学者受现在网上一些信息的误导,往往将温病治法直接与寒凉伤阳划上等号。岂知温病名家赵绍琴的书中,却处处强调轻灵疏透,强调火郁发之、入气入营亦可透热外出。而反对一派寒凉清泄,反对滥用苦寒直折。

6.(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辩治;叶天士论经方:这两本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一。现刚读了一半,仍在继续学习中。温病方证一书罗列了较多的温病名方,并对其在杂病领域的应用加以发挥,其中结合了刘渡舟与赵绍琴的较多经验(作者曾师事此二老),并提供较多验案供参考。叶天士经方一书则以叶天士常用经方为纲,有论有案,有叶氏心法,也有吴鞠通温病条辩中的发挥。叶天士是真正的经方大师,师古而决不泥于古,而是将经方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日常处方之中。处方风格灵动飘逸,几乎到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境界。细玩此书,可以学到叶天士的灵气,学到叶氏经方化裁之道。

7.(柴中元)温病求真、外感指迷:此二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二:)如果说张文选的书是“立”,是发挥叶吴之学,那么柴中元的书更多的就是“破”,是破对叶吴温病学、特别是对条辩的执迷。书中对温病条辩的挑刺儿简直接近吹毛求疵的程度。但不得不说,大多数都是有道理的。求真一书在“破”(书中称为“温病条辩笺正”)的同时,还绕过条辩,完全基于叶氏原始医案,建立起一套四时温病治法。指迷一书则是作者历年来在伤寒温病领域论文的汇集,其中“名医论温”章节接近一部小小的温病学发展史,读之使人大开眼界,了解到温病学内部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陈,我们习见的以凉解滋阴为特色的轻灵治法并不代表温病学的全部。在主流的叶吴派温病学之外,还有大片大片不为人知的广阔天地。

【近一年多,其他读过的书】

 

1.难经:重读了一遍。主要关注其脉法部分。

2.神农本草经:拣其中重要药物,抄录了一遍。

3.辅行诀:读了原文与方剂。尚未读讲疏部分。

4.(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李冠仙)知医必辩:以上两本都是不错的古典医话类著作。

5.(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随便看了看,其中论黄元御的一段在网上经常被人引用。

6.(柴中元)医林蜩鸣:作者在杂病、养生领域的其他论文的自选集。可归入医话类读物。

7.(姚梅林)临证脉学十六讲:作为脉学的入门级读物不错。

8.(李士懋)火郁发之,溯本求源平脉辩证,汗法临证发微:李老的书较多,我也才是刚刚开始看,具体如何,有待明年详细评说。李老临证多以脉诊为中心,以脉解证,深合我意。李老的处方,也相对较为规范,不太杂,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9.(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或道之篇:这一系列书计划中有四本,目前出版了两本。我读了第一本。对于了解易理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发挥,了解中医传统思维方式,是一本很不错的读物。当然作者是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书中对医理的理解及辨证论治方面,略略学院派了些。

10.(李中梓)内经知要:硬着头皮勉勉强强读完。内经的很多原文,读起来还是有点累。所以后来改读教参了。

11.内经(教参第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这套教参,诊断、方剂、中药可作为案头参考书备查(中药学厚厚的一本,现代成分研究与中西结合应用部分太多,删掉这些就好了,书能轻好多),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与中医各家学说则可作为不错的学习教材。我目前只完整读了内经教参,中医各家学说读了五分之四,还没读完。

12.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第二次通读了,经典讲稿,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里,任应秋的各家学说,刘渡舟与郝万山的伤寒论,以及刘景源的温病学,都是经典。

13.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真可怜,这本书从我三年多前入门阶段,一直零零散散读到现在,才看了四分之三。但一本方剂学,实是浓缩了百家理论与经验之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认识的提高与临证经验的丰富,你会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惊喜,挖掘出新的宝贝。从这一意义上说,方剂学常读常新,而王绵之方剂学作为网上口碑较好的方剂学讲稿,值得一读。

文章:摘自“浮生六梦”发自上医网,【我看过的中医书】文章整理

来源:上医网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1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

  1. 沈安然说道:
    -49#

    感觉好难,但是又好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