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刘力红:《内经》里可以随身携带的安身立命之法—导引按跷

中国文化是感而遂通的文化。无论是修学中医的同仁,还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粉丝,要想契入这门学问,都离不开“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琳琅满目的时代,如何找到一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方法是我们共同的期盼。而《黄帝内经》开显的“导引按跷”的方法或许可以把我们引向中医,乃至中国文化的核心。导引按跷不仅是实现生命自主的重要法门,亦为体悟阴阳的一大方便。由此而入,实现“平人不病”,或许才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本怀。

烟雨 脾胃

1、《黄帝内经》开显的五术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开显了中医养生治病的五种方法:“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跷”其中砭石是从东方来,相传山东泗水的砭石是最有名的;毒药从西方来,在中医体系里,所有的药都叫毒药,不管人参还是附子,因为有偏的东西即可谓之毒。《素问·平人气象论》讲“平人者,不病也。”生病就意味着偏离了平人的常态,药物治疗是以偏纠偏,使机体恢复中正平和的状态。而灸焫为什么从北方来,九针为什么从南方来?这些术与方位的对应都是有其深意的。那从中央出的导引按跷会把我们引向何方呢?

2、中医之“中”

在讲导引按跷之前,我们回顾一下中医的历史。学科意义上的“中医”一词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可谓生死存亡之秋。而在医之前冠以“中”字,不仅为区别于西学、西医,即非仅指中国之医、中华之医而已。此“中”字是画龙点睛,歪打正着,着在了医的核心之处,是在历史的硝烟中开显出了中国文化之精神。那么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构建、安立在“中”上的学问,是一门通到根底之学。“中”之意如《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这门医学不只是着眼于我们的生命,还着眼于我们的性命。生命最多百年,是短暂的。中医不仅着眼于此,还着眼于性命,性命就不只百年。因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是尽性之学,是着眼于万古不朽的那个极,孔子在谈到这门文化时说“穷理尽性至于命”,清代大儒刘止唐则说“敦伦尽性之外再无其他”。

“中”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重要的意义。“中”是本性上、根本上的东西。由这个东西变现出以阴阳构造的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的构成特征是阴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的变化演变出生灭、兴衰等等世间的现象。

3、阴阳的特质

生命个体和社会一样都不离阴阳。阴阳表现为男女、前后、昼夜、左右···等等,其特质是相对性,对立性,矛盾性。阴阳在家庭的显现就是夫妻,阴阳本是对立,所以有的夫妻吵架到最后家庭破裂了。个体生命的破裂叫“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生命要想良好运行,必须要和合阴阳,即矛盾要调和,对立要统一。那阴阳靠什么和合?这就是《中庸》这部书要谈的事情。“中”是本体、道体层面;那“庸”是什么呢?“庸者,用也。”《中庸》这部书就是谈“中”的作用。

“中”的根本作用是什么?是“和”。《中庸》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和合什么?就是和合这些矛盾。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就是善于和解矛盾,“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因为夫妇天生是对立,是难以和合的,你能和合了,就是君子。你把握了“中”,就能和合阴阳。而又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是天下的大本,君子所做的事情没有离开这个根本,都是围绕着这个“中”。

4、“中”之用的下手处

中医如何调和阴阳?如果对“中”没有认识,就不可能和合。“中”是道体层面,不可说;但“和”是可说的,“中”之用是可以操作的。我们可以透过五行来认识“中”的功用。五行是阴阳的展现,有木火土金水。木火属阳,金水属阴,土属什么?土是非阴非阳,是既阴既阳。土的性是平的,它能和合阴阳。我们常把土称为中土,有一个可描述的“中”就是土,土是“中”的作用的集中体现,土有和合阴阳的作用。认识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根本的地位,而土是五行之主。

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在《黄帝内经》体系里人为倮虫之长。除此还有属木的毛虫,属火的羽虫,属金的介虫,属水的鳞虫。人是属土的,是禀赋土气而生,“土”具有“中”之性,与“中”是同气。而“中”又是天下之大本,这是甚深的。

对“中”生起见解后,再来看导引按跷。因为“导引按跷从中央出”,它是最居中、最核心的一个方法,其它四术多少是有偏的,是以偏纠偏的方法。唯独导引按跷是中正之法,它的地位是这样。而砭石也好,灸焫也好,都要借助身外之物,唯独导引按跷不需要借助身外,是可以自主的。这个法是甚深之法,这个方法是使“中”的作用展现出来作用于生命,和合阴阳,和合这个由矛盾构成的生命体。

5、痛与通

和合才有健康,如《伤寒论》所言:“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养生治病的总则。如何才能和合呢?需要“中”发挥作用,因为中的作用就是和。

我操作导引按跷的第一个阶段是按腹按腹是寻找痛点的一个过程,痛是由很多原因造成。俗语讲“不通则痛”,无论心病还是身病都与此有关。身病,是经络脏腑不通;心病,是因为想不通。不通是疾病的症结所在,表现就是痛。痛由“疒”加“甬”构成,甬是通道,“甬”的作用是通,不通就会通过痛来呈现。我们看通和痛是同声,文字是有生命的,也是有形神的,文字的声音就是它的神,是灵魂,这里面蕴含着道。

透过按腹,会发现腹部有许多痛的地方,这就意味着腹部有许多不通的地方。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等六腑主要位居于腹部。六腑与五脏的关系在《素问·通评虚实论》归纳为“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当我们按腹,找到疼痛,找到闭塞的地方,通过按腹就可以把六腑的闭塞清理掉,六腑闭塞清除一分,五脏就安和一分,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6、射与引

导引与按跷既有关联又有差异。我们看导引的“引”字怎么写?在中国文化里,一个字搞通了,刹那就贯通了。这边一个弓,这边一竖。弓是什么,是射,弯弓射箭;一竖,是贯通。射,左边是“身”,右边“寸”代表心,“射”指的是身心;“引”讲的是身心如何贯通,导引讲的是身心的贯通,进而是人和天地的贯通。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分布在身体左右两旁。而身体有两条经脉居于身体正中,任脉居前正中,为阴脉之海,总理诸阴;督脉居后正中,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此二者是协调阴阳的关键两脉。任脉、督脉位置上就居中,这是一种无言的教授。它能协调整个身体的阴阳,我们讲“中”的作用,讲“导引按跷从中央出”,它的下手处,就是从居中的这两脉。

静坐 修复能量 打坐

7、导引的作用是唤起“中”

任督二脉对身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主方便操作的是前正中的任脉。下手处是任脉,其位于中央,具有中的特性。导引能引出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能贯通身心,贯通天地,协和阴阳?是“中”,导引的作用是使“中”的作用派生出来,开发出来,进而“和”的作用就能彰显。如何使“中”起来?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是《内经》给出的原则。阴阳相引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回到《中庸》,子思引用一句话来赞叹舜帝的伟大——“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的伟大之处,是执其两端,两端是什么?世界根本的呈现形式就是两端,是阴阳。两端是矛盾,要想实现和合,使生命良好的运行,必须要让“中”的作用起来,执其两端的目的是使“中”起来,生命体才有平安可言。身体能不能和合,健康?就看能不能执其两端,使“中”生起来。执两端的目的是让“中”的作用生起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也是导引的总则。阴阳相引,“中”的作用自然就生起来,和合就自然发生。

8、导引如何下手?

导引如何下手操作呢?导引的作用如何产生?导引靠的是“感”,导引引出来的东西是本具的、本有的,是天地赋予你的东西。你需要的只是感受它,有了这个感受,它就会作用于你,没有感受就与你无关了。感是靠心去感!我们的心在哪里?心不是heart,心不是心脏。月肉旁意味着有形体,肝肺脾肾都有月肉旁,心没有,它不在形的范畴里,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在哪里?心是周遍的,无处不在。有所住,有所执着,心就在这里,这叫挂一漏万,有执着就有漏。

我们是透过一个无处不在的心去感,如何下手?我们要找一个可依的地方,从感觉的层面来说哪里离心最近?十指连心,从觉性的角度来讲,十指离心最近。导引的操作借助十指。用十指轻轻的触摸在前正中任脉,把心放在那里,把感放在那里,剩下的就是去感而已。孟子讲良知、良能,这是每个人都本具的,只需要去感受良知良能的作用,不需要再做其它。透过这样一个感,去开发这个沉睡的良知良能的作用,当这个良知良能作用于我们,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和探索才真正发生。我们多数人习惯关注在生命之外,如股票、上学、交通、升迁或降职等等,我们整个身心都放在这些身外的东西上面,极少去关注生命本身的精彩奥妙,导引是可以帮助我们回归生命本身的一个方法。

一般操作是舒适地平躺在床上,最佳时间是寅时(早晨3—5点),取仰卧位,手指指腹轻轻地搭在前正中任脉,把心放在这里,去感。导引切忌用力,导引不在形体上的运动,它既可以作用形而下,也可以引动形而上。一般而言,最先着手处在膻中,这是一个大穴,也是是十二官之一。“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它对人生很重要,主管喜乐,这个时代太多的压力使人处在焦虑压抑之中,很多人都是愁容,没有发自内心的笑容,甚至患抑郁症、很悲观,喜乐的正能量没有开发出来,这与臣使之官封闭、闭塞有关系。对治抑郁的方法,就是膻中这一关,使喜乐出来。然后沿着前正中线从上到下,每处停留的时间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9、导引的原则——无希求,无恐惧

导引不是练出来的气,与气功不一样,气是在有无生灭之间。我们要去感的是本来的,你感它也在,不感也在,我们要做的是感受,感到了就自然发挥作用。不要希求什么,仅仅去感受,也不要害怕什么,出现的各种感受不要害怕。因为个体不同,导引所产生的感受也是千奇百怪。在这个原则基础之上,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就是去感受。

有感就有觉,就有知,就有受,我们就去感知品味这种感受;没有感受的话也不要着急。慢慢把觉和感找回来,很多词语与感有关,如感觉,通过感,觉就生起来。良知、良能是一体两用,当“知”起来了,“能”就会生上去。首先觉的是有问题,有不通的地方。良知作用了,良能就起来了。“感”首先生出的是对身体的觉,此刻既是诊断同时也是治疗。这是对身体层面的觉,如果是对生命的觉,是对性命的觉呢?透过感就是觉;悟也是通过感,感悟;受也是通过感,感受;动也是通过感,感动。感到位了,深层的东西就会动,透过感可以动,可以化,感化;可以通,感通。

10、中国文化是感通的文化

感而遂通,中国的文化讲究感。孔子讲:“《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中国的文化不是靠多闻博识,是靠感,感则通,通则久,感是奥妙无穷。我们常讲感恩,感恩是什么,为什么生不起感恩心?因为没有感,不知恩之所在。透过感,就知道天地、父母、众生之恩何其大,感是很深远,透过它可以作用到甚深地方。但是我们需要由浅处入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门功夫,功夫意味着正确的方法加上时间。

这是一个很微妙很甚深的方法,需要在理上反复琢磨,然后操作。这是自然生起的东西,是天之道,天之道会自然去损有余,补不足,实现阴阳的和合,需要的就是感而已。如果能持之以恒,我们的身心自然会有变化,就可以感受到古人说的“日新之谓盛德。”

揉腹

精选问答

1、问:操作导引的时候穿不穿衣服?做的时候思维纷飞怎么办?

答:我们操作是平躺在床上,是在被窝里,可以穿舒适的薄衣服,以舒适随意为度。第二个问题,当你知道纷飞时,纷飞已经没有了,不妨碍导引。当你真正感觉生起,有足够的觉知,纷飞的东西自然瓦解,再有纷飞的思绪,不去管它,它不会成为障碍。当你不停的纠结这些纷飞,它就成为障碍。你不管它,不料理它,六祖慧能大师也说“不断百思想”,没有问题,不用担心。

2、问:我理解导引和按摩好像是差不多,导引是只有一个动作还是接下来有别的动作?它的原理您能不能再谈谈?

答:现在很多东西都叫导引,但我认为从《素问·异法方宜论》里出的导引应该是有特指的。导引是透过感去发现,《素问·宝命全形论》讲“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就是讲我们是天生地养的,天地是无穷的,它给我们的东西足够多。但是我们不知道,不知道就和我们没关系。导引的目的是让我们去知道,《指月录》因指见月,见月后指已经无所谓。感受,天地就在作用你,在洗涤你,古圣贤与你同在。但是大家需要一个抓手,就是需要离心最近的手指,去触摸,去生起这个感。

3、问:我是中医爱好者,想请问您对自学中医有什么建议?如何学好中医?

答:怎么样才能学好中医。中医说来说去没有离开阴阳,所以学到最后,最根本是要对阴阳有感受,有理解,有定见,然后去解决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对阴阳难以下手,没有切身感受。而阴阳是天地之道,是万物之纲纪,是变化之父母,是生杀之本始。对阴阳没有感受,后面的变化、纲纪、本始就无从谈起了。首先要对阴阳有直接的感受,如果能对导引有所觉受,就入门了,就可以去感受阴阳和合,感受“中”的作用。

在中医学习的过程中,从感性到理性是容易的,从理性到感性是比较难的。导引是从感性入手,这是契入中医的一个直接法门。

4、问:我想一门深入学习导引,去帮助他人,我也在到处寻觅方法,但不知从何入手,觉得自己的心总是向外求,想请教一下刘老师?

答:当下时代丰富多彩,定力不足就往外跑。导引最根本的是把这颗向外的心导引回来,让它安住在该在的地方。不要急于求成,这个时代方法很多,不缺方法,就像南怀瑾老师讲的“像猴子掰玉米,今天学一个方法,明天学一个方法,最后一个都学不到,一个都不剩”,功到自然成,导引忌浮躁。自己身心受益后自然能帮助到周围。谢谢!

——整理自刘力红老师上海公益讲座

来源:三和书院公众号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1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

  1. mytwkm说道:
    -49#

    长知识了,原来“中医”的“中”竟然有如此深精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