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医师在他出诊之余,曾写了许多中医科普小文,名之曰《诊余录》。他把这些文章集结整理、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尤其是《养生篇》,和很多养生文章说的都不太一样。但不知为什么,感觉好有道理……
小编读过之后,亦忍不住转来与大家分享。
1、上古天真论养生
养形不如养身,养身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也
养身不如养神,养神者,不妄作劳,持满戒盈也
养神不如养心,养心者,志闲少欲,恬淡虚无也
养心不如养性,养性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
2、孙真人四少养生歌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
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依此四少,神仙诀了
概言之
口中言少则肺心及脾气得养
心中事少则心脾及肝气自调
腹里食少则脾肝及肾气能衡
自然睡少则五臟之精气内蓄
五臟精气不泻,六腑化物有常,其人阴阳和合,精满神旺,自然离仙家不远矣。
3、养生虽好,不可滥用
今见一患,爱好养生,平时每遇电视、电台播放养生节目,必认真学习、详细记录。
专家说:“晨起饮水能清理肠胃”,她便无论渴否,每晨必饮。
专家说:“傍晚撞树可舒筋活络”,她便无论适否,逢树必撞。
专家说:“常吃绿豆能治疗百病”,她便无论需否,每餐必食。
……
如是虔诚执行,坚持数年,终于越养越差,不得已只好来就诊调理。
事实上,养生重在理念,而不是什么具体方法。
作为大众,要多的是要从养生节目中学习这种理念,而不是只学方法。
作为媒体,也应以普及养生理念为主,以宣传养生方法为辅。
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其适应症及禁忌症。
养生虽好,但不可滥用啊。
4、养生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建立起这样一种理念:
如果不小心生病了,能点滴的就不要选择手术,能打针的就不要选择点滴,能吃药的就不要选择打针,能自己调理而病愈的,医生也不必找。
最好的大夫,既不是名医,也不是专家,而是善于养性修身的我们自己。
养生方面:能运动就不食疗,能坚持就不偶尔,能平和就不剧烈。
多静坐,常站桩,多读书,少上网,少吃饭,早点睡,勤改过,多行善,总微笑,不生气。
5、对的理念比对的方子更重要
小儿食积夹有外感,与消积解表药后病愈,但不久诸症又作,告知家长“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之理,孩子便很少生病。
胃阳虚水饮内停者,与温胃阳化水饮方后诸症俱减,但总难除根,细询之,知平素喜食水果及冷饮,嘱停之后,诸症渐瘥。
平素痰湿湿热内盛者,与清热利湿化痰方后身渐爽利,但药不能停,嘱停咖啡及辛辣炙煿寒凉之品、饮食清淡温和易消化后,不药亦爽。
气血阴阳俱虚而生虚劳诸症者,对证处方治之而效缓,嘱停止晚上跑步及不可熬夜后,方虽未变,但身渐壮实。
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错综复杂者,遍试诸方而效皆不显,嘱老实念佛或勤读善书后,诸症均减,服方效果亦较前明显不少。
……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有时,掌握一个对的理念,比得到一个对的方子更重要。
6、理念与方法
掌握十个好的方法,不如学会一个对的理念。
好的方法是术,告诉我们能做什么。
对的理念是道,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
很多时候,不能做什么,比能做什么更重要。
养生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7、何为真懂养生
每天胡吃乱造不重养生,或每天谨小慎微太重养生,都是不好的。
生活清静恬淡,不以养生为儿戏,也不以养生为要务的人,才真正懂得养生。
8、夏日饮食宜清淡温和易消化
夏日饮食,清淡温和易消化者佳。
经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唯此一息真阳。”
夏日炎炎,阳气在外,身热汗出,中阳乃虚。
此时须谨慎调摄,切不可贪凉饮冷。
否则中阳一伤,其人即食饮难化。
若更食辛辣炙煿之品,则必成虚寒湿热胶结之证,轻者腹痛腹泻,重则酿成痼疾矣。
慎之,慎之。
9、感冒后不宜多喝水
很多人认为感冒了多喝水的话就会有好处,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曾阐述过这个问题: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
何者?
以胃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
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
得了时令感冒等病,如果不渴的话,就不要喝水。
就算渴,也不宜多喝,因为胃中热气尚少,不仅不能消化水饮,还可能因为过量饮水造成痰饮水湿,而导致各种新的病症。
即使非常口渴,也可不狂饮,而应依据病证酌情与之,且每次只喝半饱。
如果喝水以后肚子胀、小便不顺畅、或气喘、干哕,就更不能再喝水了。
虽然有些病想喝水是向愈之兆,但也不能认为喝水就能病愈。
如果稍微有点渴就喝很多水,则容易酿成更多祸端,希望大家能够注意。
10、中是王道
外国人看完病后喜欢问:生命在于运动,我这病该怎么锻炼?
中国人看完病后喜欢问:药补不如食补,我平时能吃点什么?
事实上,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些虚证需静养调理,便不宜剧烈运动。
有些实证得活动气血,就不能滥补猛吃。
吃属阴,动属阳,阴阳平衡,人才健康。
“太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中”才是王道。
11、劳动养生
《史记·华佗传》载华佗言: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之不朽也。”
意思是:
人体应当多劳作运动,但不能太过度。
适度的劳作运动后,体内的饮食水谷之气就会被消化吸收,血脉流转也更加通畅,从而不易生病。
就好比门轴,经常转动,便不会腐朽上锈。
基于这一理论,华氏模仿虎、鹿、熊、猿、鸟之姿,而创立“五禽戏”,并授与其弟子吴普。
吴普遵照施行之,年九十余而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我们现代人,不但终日久坐,不事劳动,且一有小病,便寄希望于药物。
试问:怎么才能不生病呢?
多言无益,动起来!
12、脚动心静
有人说: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当脚忙起来的时候,心就静下来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推一下:
那些因为心太忙而百病缠身的人,大多都是闲出来的?
请大家讨论。
13、保护阳气
上班族“亚健康”原因分析:
1.工作、生活压力太大,无法排遣,易致阳郁。
2.办公室夏天空调、冬天暖气,易伤阳气。
3.长期对着电脑,缺少运动,阳气不升。
4.天热咨食冷饮、天冷仍着单衣,不重护阳。
5.咨食辛辣油腻、零食水果,聚毒伤阳。
6.正餐多在晚上,阳难入阴,耗损阳气。
7.常年熬夜晚睡,又不午休,损阴伤阳。
……
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受伤,轻则小恙,重则大病,甚则致死,可不慎乎?
14、“戴帽子”与“穿毛裤”
《灵枢·经脉篇》载: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足三阴经皆下走于腿脚。
阳经易热,阴经易寒,故“寒从脚下起,热自头上生”。
人冬之后,天气渐冷。
帽子可以不戴,但毛裤不可不穿。
不以戴帽子为目的的保暖,是真的爱养生。
不以穿毛裤为目的的过冬,就是“耍流氓”。
大家感受一下。
15、立领防风
风池、风府是防风要穴,位于后发际直上一寸处。
高巔之上,惟风可到;风邪外袭,首当其冲。
古人外出时,必穿立领外套,除着装美观的考虑外,更重要的是谨避风寒。
可见,那些在地铁里把T恤领子竖起来的帅鸽们是很懂养生的,莫再嘲笑他们了。
16、老人养生
晒晒太阳、做做家务、不操闲心、念佛吃素──
老年人依此养生,今年过节就真的不用收礼了。
17、“暖女”养成
多穿毛裤、少吃水果、不熬夜──
“暖女”养成的三大必要条件,谁暖谁知道。
18、“暖男”秘招
有朋友问:“暖男”养成有无秘招?
窃以为,东汉·崔瑗的《座右铭》不错,大家可以参考。
19、普适秘方
少吃、多睡、平常心──
现代人养生防病、生病早愈的普适秘方,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20、平常心
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畅。
血畅则精足,精足则神旺。
神旺则正胜邪退,正胜邪退则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则已病可愈、未病能防。
可见:“平常心”为养生祛病第一要务。
21、化性法
临证与日常生活中发现:凡是身体不够好、生活不太幸福的女性朋友,多数都具有“外刚内柔”的性格特点。
外刚则容易受伤,内柔却无法化解。
长此以往,势必令身心俱损,甚至痛苦不堪。
此时,针药的力量往往难逮,最好能结合化性之法。
王凤仪先生的《言行录》《嘉言录》《化性谈》等著作可以常读,甚效。
总结
为啥生病?逆天而行
养生不难,顺其自然
来源:微明君公众号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