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董洪涛博士谈小儿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心静,其天性纯真,情绪自然,不事雕琢,因此,小儿心性烂漫,少有机心,亦难见肝郁气滞之病;成人其心已经被污染,纯真自然被虚伪狡诈所代替,因此,生活中易生怨恨恼怒烦忧愁等负面情绪。小儿病或由于风寒外袭,或源自饮食积滞,因其无七情内扰,故气机流畅,易治易愈,此又为成人所不及。

小儿生病,我主张以针灸为主,一则速效,二则无药物的毒副作用。近见一小儿因感冒发烧而反复挂水,导致面色萎黄,精神萎靡,我跟小儿的妈妈说,抗生素的寒凉伤了气血了,以后再有不适,建议选择针灸。其妈妈说,针灸太痛了,我不舍得让孩子遭这个罪。我说,让孩子挂水,百弊而一利,您不妨多思考一下。

有人担心,太小的孩子不能针灸。就我的经验来看,不管多小的孩子都可以针灸。试想,刚出生的孩子居然能挂水,挂水的针远比针灸针粗大,况且,依赖药水亦不如针灸刺激经络穴位高明。小儿感冒、发烧、咳嗽、积食等不适都可用针刺,我常用直径0.25mm,长度25mm的针灸针轻轻刺入穴位,稍提插捻转即出针。

有人问,一岁的孩子能用灸吗?我的观点是当然可以。而且,刚出生的孩子也可以用灸。灸能调和阴阳,通阳化气,平衡脏腑,既可用于大人,也可用于小孩。比如,若刚出生的孩子鼻塞,即可艾灸百会,有速效之功;若孩子感冒或发烧,可灸大椎或身柱,汗出即解;小儿打过疫苗后面色青白,可灸肚脐以扶阳抑阴。

最近常有孩子来治感冒发烧,若孩子太小不能留针,我常针大椎、风池、四关诸穴,针入稍提插捻转即出,大部分时候孩子根本没有痛觉,但效果却极好,多可一诊而烧退。有的孩子兼有扁桃体红肿而疼痛,针刺四关穴亦能缓解不适。我临床凡遇小儿诸病如感冒、发烧、咳嗽、腹泻、腹痛等,多喜用针灸,效果满意。

有某小儿因受寒而咳嗽,伴腹痛,呕吐。其妈妈担心不已而来询问。小儿虽然为稚阴稚阳,但充满生机。小儿若受寒,身体会调动力量来攻邪逐邪:邪在上则呕吐,邪在下则腹泻。因此,呕吐是小儿的常见排邪反应,不需担心。只是呕吐后气血两伤,建议适当喝些温热的生姜红糖水,既可补充胃阴,又能升起清阳。

小儿咳嗽,医生往往会开出宣表开肺、化痰止咳之类的套方。虽时效,但若小儿咳嗽屡经中西药治疗,外感已解,但咳嗽不减,迁延不愈,且出现白天咳嗽少而夜间咳嗽频频,并伴食欲不振,睡眠不稳,踢被子,手足心热,时或烦躁,或夜间低热等症状,此时需重视看舌,少苔舌红属阴虚;苔厚黄腻属食积。

小儿因受寒引起咳嗽或哮喘,我临床常用针刺疗法,效果令人满意。一般来说,不管多大的小儿都可针刺治疗。若小儿太小,哭闹乱动,不能留针,可针入稍作提插手法即出针,亦可收效。小儿天真尚在,往往经络敏感,对针刺反应亦好,比较容易收效。且针刺后因痛而哭闹,周身微汗出,此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小儿发烧,千万别贸然挂水或用冰敷,这是对小儿健康的极大不负责任,中医的许多治法都有良效。比如,艾条悬灸身柱或大椎,稍出汗即可;肚脐眼滴一两滴藿香正气液用纱布盖住,良效;喝点神仙粥,使微汗出;针刺大椎、风府,不留针;喝点姜糖水,盖被子捂汗;或者按症状从《选择中医》中找个合适的药方。

一四岁男孩患支气管炎两个周,来诊时有咳嗽,痰多,汗多。因畏针,不肯针灸,我拿刮痧板给他比量一下,他说这个不怕,嘱助手沿他的整个肺经循行部位自上而下刮痧,并轻刮肺俞穴。病人反映说刮痧很舒服,三诊后诸症尽去。凡小儿治病,或用推拿,或用刮痧,或用针灸,往往都可速效,可随意选用以上诸法。

每年10月至12月是小儿腹泻的高发期,多先出现一两天的发热、咳嗽、流鼻涕症状,接着出现喷射性腹泻,有的一天腹泻10多次。病初属外感寒邪,邪在太阳则发热、咳嗽,此时可灸大椎,或服麻桂类的汤方;若邪气深入而至太阴,则转为腹泻,需灸肚脐,或服甘草干姜汤类的汤方。预防腹泻伤津,可服乌梅白糖汤。

小儿腹泻常会反复难愈,若药治乏效,父母不妨试用几个简单的脐疗方法:五倍子与枯矾各等量研极细末,加入少许已经融化的黄蜡中,捣匀凉透备用。每次用一克许,小火化开后于睡前敷肚脐,日一次,屡用屡效;若属虚寒致泻,可用隔盐灸肚脐,速效;若属湿热致泻,可用藿香正气液滴入肚脐,外盖纱布,甚效。

小儿便秘非常多见,其病或源自肝旺,或由于阳明不降。若小儿无任何其他不适,只是单纯性排便困难,此属阳明不降,可试用此方:莱菔子50克,放在锅中微火炒香,再研至极细末,备用。每次取5克,加适量白糖,用温水调成糊状给小儿服下。饭前服效果较好。大人单纯性便秘亦可用此方,用量可加倍。

小儿便秘属肝旺者,多表现为体瘦,哭闹烦躁,易怒易惊,睡觉不安稳。可考虑用决明子30克,炒至微有爆裂声,微鼓起,内部黄色,并逸出香气时,取出晾凉,捣碎,加冰糖30克,倒入保温杯中,开水泡,给小儿当茶喝。决明子归肝与大肠经,能清降肝火,通畅大肠。但其性微寒,不适合脾胃虚寒、脾虚泄泻者。

有些小儿莫名其妙出现面红身痒,或见湿疹,或见痒疹,哭闹不休。大人亦时见此病。按中医之理,阳气自下发动,温煦周身。若中气不足,则阳气浮于皮下而成此症。此时需补中气,敛浮火,则红痒自去。切不可因见痒而滥用凉药,伤损中阳,反成祸害。民国大医彭子益提出用冰糖糯米粥治疗,最适合小儿,良效。

小儿遗尿其病机分析:小儿体质属稚阴稚阳,阴阳易失平衡。或先天肾阴不足,或小儿发育迟缓,导致阴亏于下,则阳动于上。在白天则见烦躁、多动;在夜晚则多梦,且梦中小便失禁。治本之道,当涵养肾阴,兼敛浮阳。六味地黄丸合封髓丹为主方,合涩尿止遗诸药。又醋调吴茱萸肉桂粉外敷涌泉穴,可引阳入阴。

小儿多动症越来越多,分析其病因,或由于怀孕时受惊,或孕妇过于紧张忧虑,或小儿发烧时滥用寒凉致邪入厥阴,或素体肝旺而后天失养,如此等等,皆可导致小儿肝旺而风动。治法,轻则多需平肝敛肝,重则要镇肝熄风,伴有语声者需泻心,虚者又需补脾化痰。以针灸通其经滞,用汤药清其脏实,渐能收功。

小儿肝旺脾虚,最大的表现是厌食,伴有烦躁、易怒、哭闹、睡眠不安、便秘、渐瘦、精神不振、面色青白等。需舒肝扶脾,滋胃降逆,则诸症自消。其方,可考虑用四逆散、小柴胡汤、连梅汤,为辛苦酸甘之法,辛以散肝之郁,苦以泻心之火,酸以敛肝之阴,甘以养胃之津,多可速效。若配合挑刺四缝穴亦有良效。

小儿最容易出现肝旺脾虚。因此,不能只用健脾养胃、运化消食诸方,还要考虑疏泄一下肝郁。可在方中加四逆散,再加乌梅、黄连,乌梅与黄连相合,有酸苦泄热之效,可缓解肝旺化火之征。脾气虚可用四君,或者用七味白术散,或者六和汤,都可随证选用。诸药合以冰糖,则酸甘化阴,能防肝火伤阴之弊。

……

整理自:董洪涛博士新浪微博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0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