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中医故事】明医王长松:人心凉薄,该用桂枝暖一暖

 

人物介绍

王长松,医学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会员。

曾先后师从于西北名医杜雨茂教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孙光荣教授,以及当代“火神”吴荣祖教授。主持和参加多项部省校院级课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1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论著10余部。

近年来,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撰写有《寻找疾病的根源》、《健康书——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和《微博中医之江南医者》三部科普著作。擅长运用传统中医方法辨治虚寒证及虚寒体质,对于失眠、胃病、肿瘤、眩晕、头痛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具有丰富经验。

王长松 江南医者

采访笔记

“中医,那就是一门协调的艺术。外感病,要跟六气协调,内伤病,要跟七情协调。我出身洛阳,中医的中字,有个念法,zhong(阳平)!什么意思?除了认可、同意、应允的意思之外,那就是恰如其分、正正好好!协调不能过头,矫枉不能过正,那就是中的玄机。”

王长松,医学博士,君和堂坐诊医生。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科主任,曾先后师从于西北名医杜雨茂教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孙光荣教授,以及当代“火神”吴荣祖教授。

19岁的时候,他还是个林场的技术员,每天在森林里转悠。倾听者不同音色的鸟叫,偶遇着各种类型的野生动物……阳光透过树叶撒下斑驳的影子,除了几个同事,别无人烟。他有时候想,自己这辈子也许就只能守着自己的名字——松。“工作的林区,离最近的镇子也要40多里路。”

后来他考大学,进入医道。“苓桂术甘汤”“桂枝加大黄汤”让他成名乡梓,他用的处方,数年以后还被人津津乐道。

师承国医大师周仲瑛,对他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谁都想成为大师的弟子,千里挑一,最后懵懵懂懂就落在我身上。记得考试之后,我到周老家拜访,师生竟然畅谈了两个小时!后来周老说,他十分满意这个弟子。”在自己应用扶阳派的方药与周老的瘀热学说不一致时,面对众多的质疑,还是周老肯定了他:“中医要兼收并蓄,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我想,我继承的是周老学术思想的神。用药虽不同,遵循的仍是他的病理因素学说。”

差一点,他就被唤作王桂枝,因为他几乎每方都用桂枝。桂枝汤、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都是他的常用方。“我偏爱桂枝,桂枝能温扶心脾之阳,通利关节,善治虚寒。如今这个世界,最需要桂枝。因其能在凉薄的人海中给予这种如阳光般的温煦,难能可贵。”

他最幸福的时光是,吃罢晚饭,与妻子女儿盘坐在一起,海聊中医,“女儿也学中医,妻子是多年的忠实听众。我们谈阴阳辨证,谈临证感悟,谈中医的技、术与道……海阔天空,什么都聊,聊的兴起,灵感一现,便赶快记下来,有的便成为我讲课的基本素材。”

谁也没想到,对话尾声时,我们在诊室唱起歌来。他唱《长江之歌》,我唱《我爱你中国》,用小声唱高音,虽然不至于声震屋宇,却也酣畅淋漓。“这可是不花钱的养生方法,角徵宫商羽,分属肝心脾肺肾,这些特殊的发音,能通过共振与共鸣,使我们的五脏六腑得到滋养和强化。”

他说,对于那些心情抑郁的病人,他在用逍遥散调理的同时,会嘱咐患者唱歌。“不用去KTV,就小声清唱。有时我还会开歌单给她们。建议他们唱格调高雅、气势恢宏、旋律优美的歌。关牧村、彭丽媛、李谷一、蒋大为的歌,充满正能量,具有养生作用。但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有养生作用,比如那些卿卿我我、小情调、小感觉的歌曲,就不行。”

他对生活是多情的。我想,他一定不会忘记当年在学校草坪上,晚霞漫天,一把吉他,自弹自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人皆谈恋爱,我独抱吉他。”

我想,他也一定会记得当年在大山深处的日子, 时间和空间,永远存在隐秘的关联。离别的时刻,是天各一方的想像。往回追溯,又是似水年华里的每一帧画面。天涯之远,光阴倏忽,恰是他的中医人生。

1、江南医者

微信名为“江南医者”的王长松,说他起这个名字时是2007年,当时博客兴起,他也做起博主开了博客,“博主总要有个名字,自己是行医人,又在南京工作,于是就一直用到现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医术造福一方百姓。”

初中毕业时,王长松赶上国家第一批招收小中专,当时家境贫寒,他没多想就去报考了,选择了林业,四年之后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省栾川县老君山林场,成为一名林业技术人员。

山林鸟语,低头脚下是各种草药眠虫,抬眼是古树蔓藤,“现在想来是一片净土,满地的柴胡,苍术,麦冬,各种草药随处可见,可那会并不懂中医,只觉得山林秀丽却也寂寞。”19岁的王长松每天只接触几个伐木工人,距离最近的公路要走十里路,距离最近的乡镇要走四十里,周围全是山,只见树木不见人,他想,继续呆下去可能连对象都找不到,真的只能和山林树木打一辈子交道了。

1987年,王长松找到林场厂长说要去考大学,在县里,他复习了三个月,考试成绩还不错,全县理科第15名,不过那时他们县的升学率非常低,这样的成绩竟然不到本科线。当时有一个政策是定向录取,在本地的学校有两个可以上大学的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王长松报了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结果那一年报考师范大学的人特别多,学校就把他调剂到了中医学院。入学后,他曾十分沮丧,一度想放弃读书的机会。犹豫不决间,一个学长找到他,给他打气,讲了很多中医治病救人的事,算是一半对命运的争取,一半对中医的好奇,最终,他留下来了。

2、扬名家乡

因为有过两年的工作经验,在学校里,他和其他的学生不太一样,更着眼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大三的课程已经学完中药学和方剂学 ,也学了一部分伤寒论。他放假回家就开始给村里的人看起病来,开了不少药方,并且还挺管用,这更促进他对中医的钻研。王长松说,有几个病例,对他一辈子都有深远影响。

村子里有一个盲人,有一手推拿绝活,王长松一家人都曾受益于他。这个盲人70多岁了,得了食道癌,晚期,伯父说,长松,去看看,老人家对我们这么好。于是,王长松领命前往。

病人已经卧床半个月,浑身发热,水米不进,一吃就吐,屋子里昏暗不堪,气味难闻,好在病人神志尚清,还可以说话。王长松给他搭脉,一摸手特别烫,腹坚如石,已经六七天没有大便,王长松辨证分析,这是实证,并且是热证 ,正巧在学习《伤寒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一条条文跳进脑海。于是他选择了桂枝加大黄汤,剂量也不大,桂枝开了15克,大黄开了10克,三副。

“自己毕竟还是没毕业的学生,病人又已经奄奄一息,一整夜放心不下,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病人家看望,心里还战战兢兢的,担心病人有什么好歹。”

一推开门,他吃惊地发现,病人坐起来了,看到他就特别亲,说晚上吃了药之后半夜腹中滚雷,解了五六次大便,到了五六点后,热也退下去了,也有胃口了,让老伴煮了面汤喝,之后就能坐起来了。三副药吃完,病人肠中积滞都排干净了,精神也好了很多。王长松开学走后,听村子里的人说,老人自己可以拄着拐杖到村口,别人看到他还活着特别吃惊,他逢人就说,是长松把他治好的。之后,王长松每次回村,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件事,让王长松认识到中药的效果竟然这么好,他也从此爱上了经方。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王长松已有了大量的病人,病人之间又口碑相传,这让他声名日隆。此时,他又遇到另一个至今难忘的病例,病人肺癌晚期,七十多岁了,卧床半个月,咳嗽,有黄痰,胸闷,气喘,大便不通畅,不能久坐,王长松诊断后是痰热淤结,开了小陷胸汤,三天以后,病人的儿媳拉着病人来复诊,一段时间调养后,病人竟然可以下地干活了。“后来读博士生的时候,遇到反对中医的同学,我就觉得很奇怪,自己没用过中药,为什么要反对中医,凭什么反对中医呢?”

3、师承周仲瑛

硕士毕业后,王长松想再上一层楼,比较斟酌后,他报考周仲瑛老师的博士生。考试之后,他听说只有四个人考过了,王长松很忐忑,毕竟大师的弟子是千里挑一的。“我还记得他问我肾功能衰竭主要病理因素是什么,这实际上代表老师的核心学说,病理因素学说,他认为在疾病的过程中有些成形的因素,没看过他的书的人是不知道的,我当时回答是‘痰 ,湿,瘀’他问我还有没有,我少说了一个毒,这是他非常重视的,后来有个师兄还对这个毒有专门的阐述。”

第一次到办公室拜见老师的时候,69岁的周仲瑛先生正在看书。王长松发现周老是在看自己的书——他正在严谨地校对书中的内容。“老师的办公室非常朴素,但是优雅明净,大医家的氛围,我那天虽没看到一摞摞书,但就知道这屋子里藏着很多医书经典,就是这种感觉。”

“后来又去周老家里拜访,我谈了自己的经历和对中医的感悟,然后听周老谈对中医的希望和隐忧,谈得非常投机,两个小时后才告辞。那一年就录取我一个。”

“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说——瘀热学说,认为瘀和热容易交结在一起,临床上只要辨清有瘀热,就可以用清热凉血化瘀通络的方法去治疗具体的病症。临床上瘀热的病人特别多,跟六七十年代的环境也有关系。后来给周老写传记,跟老师有一段时间很亲密的接触,藉此也进一步了解了瘀热学说的来龙去脉。当年曾经施虐欧亚大陆的的流行性出血热,其关键的病理因素就是瘀热。其它如出血性中风、病毒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都以瘀热为主要病理因素。”

2008年,王长松开始接触火神派,发现虚寒症特别多,他用的是扶阳的药,引来分歧,有人说,这怎么能是继承周老的学说呢?在一次用扶阳治疗失眠的学术分享会上,王长松表示,继承导师经验,可以从药的层面上继承,可以从方、从法的层面,也可以从学术高度上来继承,周老在学术上强调病理因素,是瘀热当然从瘀热论治,是寒湿就可用扶阳方药。这是符合实际的。老师会心点头。

4、扶阳祛虚寒

一次,有病人找王长松看胃病,拿了一个方子,说很多人都用这个方子治好了胃病,问王长松他能不能用,王长松一看,这不是自己几年前开的方子吗?一问才知道,病人从别人那转抄的,已经不知道传抄了多少人,最后竟然又传回自己这里。

“当时那个方子是针对虚寒的胃病,不管是胃炎还是胃溃疡,只要病人表现为喜欢用手手按住胃、暖住胃,背上凉的,就是苓桂术甘汤证!我今天还开了这个方子。想一想一张方子能够医治那么多人,我自己心里也是暖暖的。”

王长松做过分析,他看诊的病人虚寒占到60%左右,他仔细想过,有四个主要原因。其一,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比如早产儿,或者母亲怀孕期间条件不好,生下来就带着虚寒;其二,后天的生活习惯——过度熬夜,吃生冷食物,或者贪凉,都造成阳气亏虚。“现代人整天捧着手机,每天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工作,中医说“阳气者,烦劳则张”,过度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会消耗阳气,时间长了表现出来就是上边热,下面寒,女孩子严重的就闭经了。”其三是疾病,中风,心血管病之类的重大疾病损耗了阳气;其四是用药,挂水,抗生素,过度用药都是损伤阳气的,有时过度的清热解毒的中药,也会造成病人体内都是阴寒之物。“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一个大学生,脸上长了很多痤疮,一位老中医给她开了很多清热解毒的药,吃了就开始腹泻,医生说没事,排毒的,但是后来脸上痘痘越来越多,闭经了。后来找我看,我先用四逆汤,再用当归芍药散,治好了,痘痘也消了。现在她们全家都是我的忠实粉丝。”

出生在洛阳的王长松,本科在河南省内读完,研究生是在陕西,毕业后分到河南省中医院,最后一站读博士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此后就留在南京工作了。从此,医者造福江南,恐怕要“羡煞一片洛阳人”了。“现在我女儿也学中医,我和女儿讨论的时候,夫人也在一旁听,这时候我就特别开心。”隔三差五,一家人室内谈经论道,妻子女儿是他的听众,他说,自己喜爱中医,中医给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怡然自得,想来全托中医的福。

口述实录

唐晔:从医三十年,有没有最幸福的时刻?

王长松:幸福的时刻经常涌现啊,幸福的事太多了嘛。说个印象深的,也是和中医有关。1993年,我夫人怀孕三个月吐的特别厉害,我当时在陕西读研,请别人开了方子让她吃了一个星期效果不好,我就着急了,自己请假回去,给她把了脉开了方,半夏,茯苓,生姜,黄连和苏叶,开了五副,我亲自煎药,让她不要一下子喝,每隔一会喝一些,到了下午就不怎么吐了,第三天就完全不吐了,这件事我当时很有自豪感,夫人及其家人也觉得我确实有两把刷子,这实际上奠定了我在夫人心目中的的地位(笑)。

唐晔:有没有特别爱用的药材?

王长松:有,桂枝。我差一点被别人叫“王桂枝”,桂枝有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气,平降冲逆,通瘀活血等六大奇效。我几乎每个病人都用,每方都用,比如桂枝汤、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我治胃病就喜欢用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等,这些都用到桂枝。

治疗痰饮证、胃肠功能紊乱、慢性支气管炎、肾病,伴有手脚怕冷,也多选用苓桂术甘汤,有些孩子咳嗽半个月不好,我就用苓桂术甘汤加上桑叶,杏仁,前胡, 桔梗,两服药下就不咳了。我在桂枝用量上,最少是15克,最多的是45克——张仲景用桂枝是三两,换算下来是45克左右,我这是用到医圣的量。有时候,我觉得桂枝像是温暖的亲人,把人体的阳气呵护起来,在生理上排除虚寒,什么心口发凉,手脚发凉啊,这样的病症它都能治好。我们这个社会工业发达,科技发达,但是人心凉薄,也许用桂枝暖一暖就好了。

唐晔:您对现在学中医的人有什么建议?

王长松:中医的特色是辨证论治,首先要分清寒热阴阳,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但是许多人一上临床就全忘掉了。一看痤疮,就认为是毒、热、内分泌失调,立马就清热解毒,这是不对的。

唐晔:说说中医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王长松:中医让我自信。说一句老实话,我大学的时候特别怕找不到对象,一点自信都没有。而现在把我搁在任何一个场合我都很自信——上次有个讲座一千多人,我都不紧张——有底气呀。还有,学了中医以后,我有一种非常充实的感觉。没有哪个学业能有中医这样充实的感觉。学会用中医的观念看待人生,比如说竞争科主任,我的心态是,如果竞争上了就好好带起科室,如果竞争不上,就继续做好专家的工作,非常平淡。中医教给我的是平衡,中医是可以寄托一辈子的学问。

我现在快五十岁了,到了这个年纪,当年的很多同学都慢慢退休了,走到人生的休整阶段,而我的中医则刚刚起步,还在泰山脚下。我的导师今年87岁了,每周还看三次门诊,这是我的榜样,我以后退休了也不会觉得寂寞,只要我还能动,我就可以继续为病人服务。

你看,原来没有自信,现在有了,原来情绪会有失落,现在不会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都有赖于中医。它和西医不同,不仅仅是一门医术,更是是一门人生的哲学。

唐晔:这些年,您有沮丧的时候吗?

王长松:在河南省中医院的时候,有一次收了一个病人,是个大学生。他参加运动会后发现眼睛看不见了,眼底水肿很厉害,后来发现是肾功能衰竭,我们就用中药,病情好转了,他家是甘肃的——敦煌附近一个很偏僻的地方,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没条件让孩子长期住在医院里,于是接他回家。出院的时候,我放心不下,就把该交待的都写在纸上,写的特别详细,还特别叮嘱,如果抽搐该怎么办,还给了甘肃一家医院一位师兄的联系方式,让他们平时随访找这位师兄,但是,三个月后接到来信说孩子没了,抽搐的时候连急救的药都没有。救不了他,是很多方面的原因,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想起来就想掉眼泪,看着是活碰乱跳的年轻人,好好地回去了,三个月就没了。

以后我下决心要攻克肾功能衰竭,写了好长的日记,目前还在研究肾功能衰竭。我接触扶阳派后,看到李可老中医治疗相关疾病的方子,附子,干姜都用,量也大,很有效,我遇到长期蛋白尿降不下来,就用这样的方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可以攻克肾衰竭这个难题。

唐晔:除了中医,您还有什么爱好?

王长松:我爱好很广泛,看到乐器就想动手,弹吉他,吹笛子,拉手风琴,唱歌,在家闲着就唱歌,我们是最早一批接触港台歌曲的,很早学会了简谱,你随便哼一句我能把谱子写下来,上大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弹吉他,那时候是“别人谈恋爱,我弹吉他。”

唐晔:您认为什么是中医?

王长松:中医是一个讲究协调的学问,强调各方面因素的协调,阴阳协调,五行协调,内在五脏的协调,外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哪里不协调,哪里就会出现病症。拿老家河南话说,中医的中字,就是恰如其分、正正好好的意思。中医起源于河南,医圣张仲景也是河南人,从这个角度看,中,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最有意思的一个字。

采访:唐晔,编辑:王玉,来源:新浪微博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6/21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