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习惯于把汤药看成是中医的代表,而忽视了针灸。其实,针灸的起源并不晚于汤药,甚至更早。再者,作为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有大部分篇幅在谈针灸的理法与临床。而且,针灸临床效果极佳。针灸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汤药相比,针灸更有特色;特别是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针灸更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下分析针灸的有几个特点,这也是针灸有别于其他治疗手段的临床特色。
其一,人身有经络,经络中流行着经气。
经气的作用是巨大的,不管病变局部是寒是热,是虚是实,也不管是什么病,什么症状,只要是经络所过,都可取本经的某穴治疗,而且,都有疗效。
何为经气?经气分卫气和营气。卫气剽疾滑利,营气则濡润滋养。经气被针刺激发后,会流向病所。临床所见,气至病所,其效立现。
其二,针灸治病,先需确定病变部位。
然后,方能辨其所属何经,或循经取穴,或左右前后交叉取穴。也就是说,针灸治病,确定患病部位是关键,而不是病或证。比如,凡腰背部的病症,皆可取委中通治。至于腰背部出现的是疼痛,还是疮疹,病因是寒湿,或者风热,都没有关系,只要是属于委中穴经络所过的部位,都可取委中,而且,都有良效。
这是针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特点,值得针灸人重视。针灸非不能辨证,针灸亦有十二经络辨证,针灸时不按脏腑或八纲辨证,亦可取得不错的疗效。
我认为,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诸多因素中,对病变部位的把握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其三,针灸穴位是诊断、治疗与预防三位一体的。
针灸简单易学,只要知道某病在某穴有反应,那么,治疗此病也用此穴,并且,预防此病仍可用此穴。比如,胃痛时足三里有压痛,则足三里既是诊断穴,也是治疗穴,还可以提前刺激足三里来预防胃痛。弄通这一针灸穴位特点,就可以方便地理解针灸的临床诊疗思路,亦有助于用最简单的方法提高疗效。
其四,针灸的辨证体系与汤药不同。
就我的临床体会,汤药必需按八纲、脏腑或六经等辨证后才能有效。而针灸则不必。只问病变的部位,即可循经或按交叉对应取穴。疗效并不一定很差,甚至还很好。
有时病人症状明显,需马上取效,此时即可不必辨证,只问病在何处,即取一两穴先止其不适。等病人的症状缓解了,再慢慢询问病情,或增加他穴,或配合辨证用方,以全面调理,并可巩固疗效。比如,哮喘急性发作时,诊脉辨证都不需要,只先取耳穴口、肺、神门,即可速效止喘;或针鱼际,或尺泽,或孔最,亦可速效之功。再如,肿瘤疼痛剧烈,病人痛至哭泣流涕,此时当先止其痛,或取耳穴,或按其疼痛部位循经远取,等疼痛缓解后,可再慢慢问诊病情。
此类急症我临床上经常见到,都是未暇过多诊断,先急用针灸取效。若拘泥于各种诊断、辨证,或处以方药,或送去医院确诊,则病人会忍受太多的痛苦,甚至会耽误病情。
再者,针灸有取阿是穴之法。凡是压痛所在,即是主治穴位,这是“以痛为腧”。这个思路可以放宽,比如,见有瘀滞的络脉,即可于局部刺络放血,这也是阿是;局部皮肤的异常变化,或凸起或凹陷、或出疹或见斑块、或色变或肿胀等等,都属于阿是;肥胖病人某处肥胖,某处即是阿是;周身各处所感觉、所察见、所按压的各种异常,皆属于阿是。
其五,针灸能速效,这也是针灸能治急症的首要原因。
因为病情急,需要马上缓解,而针灸恰恰可以随手见功,应针取效。
临床中我经常应用针灸治疗急症,且多能马上取效,甚至病痛豁然而解。比如,音哑针通里或神庭可立愈;高血压头晕,针百会、丰隆立降;腹胀则针内庭、牙痛则针合谷、失眠则针百会、咽痛刺商阳出血、眼红刺耳尖放血、腰腿痛刺灵骨、大白等等,多可随手见功。只要有针在手,遇到急症患者,多可随手见功,即时免去病人的痛苦。
十余年来我应用针灸治疗过不少急症,粗略统计一下,有:昏迷、休克、流感、高烧、腮腺炎剧痛、急性头痛、头晕、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发作、心绞痛、急性胃肠炎、胃痉挛、急性肠扭转、肾绞痛、急性胰腺炎、痛经、急性中耳炎、急性扁桃体炎、牙痛、急性咽喉炎、急性扭伤、急性尿潴留、急性荨麻疹、急性胁痛、痛风、腰腿痛等等,皆能应针取效。
其六,针灸依赖于医者的手,手下见功夫,往往可随手而速效。
而汤药则依赖方药,需煎煮服药,既缓解,又花费功夫。再者,针灸时需要医与患互动与交流,比如,肩痛,针入对侧条口透承山,要让病人活动肩关节,以帮助引气去病所,这样做有助于提高疗效。若未能马上见效,医者会再详细观察疼痛部位,并另取他穴,总以见效方止。效则不必再针。
从这个角度来说,针灸时医患之间会更多地交流,既有语言的安慰、鼓励,亦有动作的配合,还需要医者用手触摸病人的穴位,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疗效。而这些往往是汤药医生所欠缺的。
而且,针灸重视循经触诊。这既是针灸的独特诊断方式,亦有别于汤药处方的脉诊。
针灸临床需要医者一双灵活的手,用手施针或用灸。针刺有手法,有补泻,也需要医者亲自用手操作。这就决定了针灸的取效,依赖于医者的手,此与汤药不同,汤药更依赖经验或知识。针灸强调亲手操作,不管是何种病症,或针或灸,只要操作正确,往往都可马上取效。用手治病的另一个好处是,增加了医者与病人的肢体接触,这远比依赖冷冰冰的机器或药物更人性化,更具备人文关怀。
其七,前人有提出,针灸可不必诊脉。
且古有“针家不诊”之说,即是说针灸时可不必按汤药的方法诊断。我曾在临床上尝试不诊脉而施针用灸,疗效亦甚好。
当然,《内经》里反复强调,针灸还是要诊脉的。《内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经文昭昭,不可忽弃。脉诊既是针灸选穴的依据,也是确定治疗原则的依据,还是判定疗效的指标。
再者,针灸所诊的脉与平时我们俗称的寸口诊脉不同。十二经各有动脉,既有本脉,还有标脉,皆可以诊断病情。十二经皆有“是动则病”,本经本脉或标脉的异常变动,即预示着某些疾病的发生。这种某经的脉动变化,医者是可以诊查出来的。经过治疗之后,脉动恢复正常,即意味着病情康复。因此,有“以平为期”之说,即是通过诊查脉动来判断疗效。
十二经的脉动部位往往是其本经腧穴,诊查其脉动,即可辨别已病,且脉动之处即是针灸之穴。另外,若只有脉动的异常,而未见自觉症状,这即是要生病的先兆,可预先刺激本经穴位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且,针灸对脉诊的意义亦与汤药不同。有病而脉不变者,用缪刺法;标脉异常取局部穴,本脉异常取本输,标本皆异常则上下同取;针灸过程中,脉至正常则止针,未至正常或继续留针,或变更穴位另治。这些都迥异于汤药的脉诊。
小结
针灸临床应该抓住针灸的特点,而不能完全依赖汤药辨证。针灸的临床诊疗模式与汤药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了提高针灸的疗效,针灸工作者当努力发挥针灸的所长。
再者,针灸有针与灸的不同,针法与灸法亦各有许多变化,善于应用这些针法灸法,其疗效肯定会优于单纯依赖毫针。
当代针灸大家黄龙祥说过这样的话:“针灸诊疗难以套用方药的模式,不能使用同一个操作系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若要更进一步提高针灸的疗效,需要充分发挥针灸的所长。
董洪涛,于因斯布鲁克,时2016年12月1日星期四
来源:董洪涛新浪博客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