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收藏本文

宝宝鼻炎怎么办?看看中医怎么说(by 范圣华)

2015年10月31日,“行知中医儿科研究团队”学术公开课《小儿鼻炎的中医辨治与日常护理》在当归中医学堂举行。公开课上,范圣华医师为40余位家长详细讲解了小儿鼻炎的中医防治方法,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什么是鼻炎?

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由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

鼻炎有哪些常见症状?

间歇或交替性单侧或双侧鼻塞,在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则加重;

鼻痒,或伴有眼痒、耳痒、咽痒、面痒、头皮痒,甚至全身皮肤痒;

喷嚏,遇风加重,多在晨起、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发作;

鼻涕较多,一般为清水样鼻涕,如有继发感染,则呈黏脓样,若鼻涕倒流入咽腔,则出现咳嗽、多痰;

此外,还常伴有嗅觉下降、头痛、头昏、食欲不振、易疲倦、记忆力减退或失眠等不适症状。

中医怎么看鼻炎?

鼻炎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诊断不难,但缠绵难愈,现代医学对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治疗该病,则疗效较佳。

中医古籍中将鼻炎称之为“鼻鼽”、“鼽嚏”、“鼽水”等。

如《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如金代《刘河间医学六书》中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又如,明代《证治要诀》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

大体上,中医认为,鼻炎是由于身体较虚,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使肺气不宣、肺窍闭塞所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感受外邪的内因责之于体内气血不足,或者气血不调,卫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在外的六淫之邪乘虚而入,发为鼻炎。

事实上,鼻炎并不一定都是鼻子的问题──“有诸内,方形诸外”,它反映的是人体内在的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

如《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素问•五脏别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难经•十四难》:“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

同时,鼻炎还常常与季节有关

春天的鼻炎,多以感受风邪为主,形成风寒或风热证型;

夏天的鼻炎,多和暑湿有关,形成暑湿、风湿寒或风湿热证型;

秋冬季节的鼻炎,则容易形成风寒、或外寒里热证型;

凡此种种,皆须察色按脉,辨证施治

在讲中医辨证治疗小儿鼻炎的具体内容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小儿鼻炎的中医外治法”。

小儿鼻炎中医外治法

针刺疗法

1.点刺放血:少商、商阳、关冲、中冲、少泽、少冲等井穴点刺放血。

2.取穴:上星、迎香、口禾髎、龈交、风府、哑门、风池、百会,双侧取穴。所有针刺穴位留针30分钟,不行针;百会穴艾炷回旋灸10分钟;每日1次,2次1个疗程。用于治疗慢性鼻炎、鼻息肉等,7天1个疗程。

来源:《经穴探源》。

中医熏鼻法

苍耳子20g、薄荷20g、辛夷20g,煎水趁热熏鼻,蒸10~15分钟。

来源:《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

耳穴压豆法

1.耳穴:过敏点、肺、内鼻、外鼻。

2.配穴:肾、脾、肾上腺、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上,以有痛感为度。每日压3~5次,每次压约5分钟,以压完耳朵发热,外表发红为度,隔日换对侧耳朵,同时去掉旧的。4周为一疗程。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

鼻窍塞药法

苍耳子、辛夷各30g,白芷20g,薄荷6g,细辛10g,冰片2g。前5味药研成细末,复加冰片拌匀研细,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约0.5g,用棉花包好塞入患侧鼻孔中,每日1~2次,10日为一个疗程,停3~5日后可以再用。

外用涂药法

山奈30g、白芷30g、细辛10g、薄荷冰2g、鹅不食草30g。上药共研细面,贮瓶密闭备用。每次用少许涂鼻粘膜肥厚出,每天用3~4次。此方加入硇砂3g、枯矾10g,还可治疗鼻息肉,效果亦佳。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吕承全教授自拟验方。

防治小方法

1.热敷法:将2~3块毛巾用水浸湿,放在微波炉加热。待温度合适后将毛巾放在前额、鼻部及头部两侧,待温度下降变凉后,更换热毛巾外敷,连续30分钟。

2.热水泡脚法:临睡前用热水泡脚,让身体微微发热。

3.搓鼻翼法:用两手食指或中指,搓鼻翼到微微发热,每天10~30分钟,每天2~4次。

4.艾叶水泡澡:3岁以内用艾叶50g,3岁以上用100g,先将洗澡水烧开,加入艾叶后煮沸2~3分钟,将锅离火,焖出药味儿,待药汤温度适宜时倒入盆中,泡澡并温洗孩子全身,洗后及时穿衣,令出微汗。避免着凉,每日一次。

小儿鼻炎中医预防法

防寒保暖好习惯

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少吹空调、夏天也要盖住肚子,衣服最好穿立领的,及时更衣,防寒保暖。

多晒太阳,温阳散寒。可以每天带孩子晒晒太阳,晒太阳时可背对太阳,感受太阳光晒在头顶和后背温热而舒服的感觉,有助于培补阳气,祛散风寒。

防寒保暖食疗法

少吃冷饮,多吃温和的食物、喝热汤等。温性食物如生姜。

此外,平时可服用一些冬瓜,薏米、山药等健脾化湿的食物。

增强体质中成药

平时可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服用玉屏风颗粒、健脾和胃丸、六味地黄丸等益气固表,补肾健脾,增强体质的中成药。

温阳散寒身柱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先找到大椎穴,然后从大椎穴开始向下数,第3个椎体下的凹陷就是身柱位。

作用:温阳散寒。

操作:中午之前,用手掌以身柱穴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速度可稍快一些。连续按摩20分钟左右,每天2~3次。

程度:按摩身柱穴不久,便可感觉到皮肤发热,连续按摩20多分钟,就可感到后背温暖,若能够整个身体都感到温热,甚至微微发汗,就更好了。

小儿鼻炎中医分型论治

鼻炎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诊断不难,但缠绵难愈,现代医学对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治疗该病,则疗效较佳。

中医认为,鼻炎是由于身体较虚,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使肺气不宣、肺窍闭塞所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感受外邪的内因责之于体内气血不足,或者气血不调,卫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在外的六淫之邪乘虚而入,发为鼻炎。

事实上,鼻炎并不一定都是鼻子的问题──“有诸内,方形诸外”,它反映的是人体内在的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

同时,鼻炎还常常与季节有关

春天的鼻炎,多以感受风邪为主,形成风寒或风热证型;

夏天的鼻炎,多和暑湿有关,形成暑湿、风湿寒或风湿热证型;

秋冬季节的鼻炎,则容易形成风寒、或外寒里热证型;

凡此种种,皆须察色按脉,辨证施治

1.风寒证

表现:多见于冬季。以打喷嚏、鼻塞、流清鼻涕严重为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紧。

病机:《诸病源候论•鼻齆候》:“冷风伤于脏腑,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

《诸病源候论•鼻涕候》:“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

辨证:风寒证,略有气虚,略有化热。

治则:温散风寒,宣通鼻窍,益气清热。

处方:风寒方。

用药:白芷、苍耳子、辛夷、黄芩、山豆根、生甘草、生黄芪、白芍、连翘、生姜、大枣等(方药仅供参考,具体药味及药量须经中医师面诊辨证后开具,下同)

备注:陶瓷锅或不锈钢锅加水800~900毫升,先将药材泡半小时以上,再用大火烧开,然后改小火煎煮20~30分钟即可出锅,煎煮1次即可,煎煮出来约300~400毫升药液。

1岁以内的孩子,每次可服用10~30毫升;1~2岁的孩子,每次可服用50毫升左右;2~3岁的孩子,每次可服用50~100毫升;3岁以上的孩子,每次可服用100毫升以上。

每天服用2~3次,像喝茶一样小口频服,也可加白糖或冰糖服用。饭前饭后均可,须与吃饭间隔30分钟以上(下同

2.风热证

表现:多见于春季。主要症状为鼻塞、鼻痒、喷嚏、鼻干等,鼻涕不算太多,舌质略红,舌苔薄黄。

病机:鼻痒是有风,鼻干是风热略伤阴,鼻塞是有微寒。初起病因多为寒,故春季过敏性鼻炎病情本质为风寒侵袭皮肤,风热郁结鼻窍。

辨证:风热证,略有微寒,略伤肺阴。

治则:疏风止痒、清热润燥、温散风寒。

处方:银翘散加味。

用药:金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桑叶、薄荷、淡豆豉、荆芥穗、乌梅、白芍、茯苓、生姜、藿香、法半夏等。

备注:春天柳絮飞到脸上的时候很痒,若不小心飞到鼻孔里,不仅痒,还会打喷嚏,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柳絮属风,风盛则痒。而柳絮如果遇到树枝,就挂在了上面,可见,树枝能让风停下来,和国家的三级防护林防风固沙一个道理。所谓疏风,即是让风变得稀疏甚至停止。

因此,笔者在治疗鼻炎、湿疹、风疹等因风而痒的病证时,常加上桑枝、桂枝等,多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风湿寒证

表现:多见于夏季。主要可见鼻塞严重、流涕(鼻涕特别多),面色常略浮肿,看似水湿比较重,苔白滑腻,两脉弱而浮滑。

病机:因湿气重,湿气生寒,寒性凝滞而不通,且湿邪阻滞,亦可导致鼻塞不通。同时,由于湿气重,导致鼻涕量特别多。

辨证:风湿寒证。

治则:祛风除湿,散寒通窍。

处方:麻杏苡甘汤加味。

用药:生麻黄、生苡仁、杏仁、生甘草、茯苓、生姜、黄芩、大枣、陈皮、藿香、通草等。

4.外寒里热证

表现:多见于秋冬及春季。每于换季时鼻音重,鼻塞严重不通,鼻流黄涕,甚至引起鼻息肉,腺样体肥大,导致睡觉打呼噜,舌质略红,舌苔略白。

病机:寒邪郁结肺与膀胱经,寒重;同时,肺中郁热也重。

辨证:外寒里热证。

治则: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处方:夏末秋初有外燥内热证,属于轻症,可用杏苏泻白散加味;重者可用腺样体肥大方。

用药:炙麻黄、辛夷、白芷、苍耳子、炒栀子、浙贝、南沙参、太子参、瓜蒌仁、茯苓、生薏苡仁、生甘草等。

备注:本方散外寒,清内热,主治儿童腺样体肥大。

5.湿热蕴肺证

表现:平时打喷嚏,鼻塞鼻痒等不重,鼻涕少而粘稠,鼻干、鼻子热严重,平素身体偏胖,容易感到身体沉重,容易腹胀、疲劳乏力,口干口渴,喜欢喝热水,且常清嗓子,咽喉有粘痰,舌质偏红,舌苔偏白。

辨证:湿热蕴肺。

病机湿热蕴肺,暗耗人体津液,导致气血亏虚。气血亏虚,卫外功能减弱,因此容易出现感受外寒的过敏性鼻炎表现。

治则:化湿清热,宣通鼻窍。

处方:温胆汤加味。

用药:辛夷、桑叶、浙贝、枳实、陈皮、茯苓、法半夏、乌梅、炙甘草、竹茹、党参、白芍、熟地、大枣、生姜等。

6.气血亏虚证

表现:平时容易感觉鼻痒,体质偏弱,容易感冒发热,手脚发凉,容易因季节或天气变化而出现喷嚏,鼻塞等,鼻涕多为蛋清样,多伴有面黄体倦、纳少、多冷汗或凉汗、面色晄白等,舌质淡,舌苔薄白。

病机:气血亏虚,脏腑虚损,尤以肺脾气血亏虚为主,卫气卫外功能减弱,腠理疏松,容易被外邪乘虚而入,导致过敏性鼻炎。

辨证:气血亏虚,甚则虚寒伤及卫阳及肾阳。

治则:健脾益气,温肺散寒,宣通鼻窍,兼以固表。

处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味;风寒重伤及卫阳及肾阳者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用药:党参、茯苓、炒白术、生甘草、炙麻黄、当归、炙黄芪、白芍、辛夷、苍耳子、防风、五味子、生牡蛎、生姜、生地、生苡仁等,红糖适量。

备注:参、芪、术、牡蛎、防风益气敛肺,扶正固表,散收并用而不伤正;炙麻黄、苍耳子、辛夷通鼻窍;脾虚则生内湿,故用薏仁淡渗脾湿。补气容易生内热,伤脾阴,故用白芍、生地养脾阴。本方虽用药较多,但切中病机,各司其属,故可相得益彰。

7.单纯性鼻炎

表现:小儿单纯性流鼻涕,平时鼻涕量多,颜色或黄或白,或浓或稠,没有感冒,发热、咳嗽、哮喘等,或某些小朋友感冒痊愈后仍鼻涕量多堵鼻孔。

病机:脾虚则湿气上犯。肺气虚则气机不能下降,导致湿气停留于上。

辨证:脾虚,肺气不降。

治则:健脾敛肺。

处方用药:杏仁、枇杷叶、莲子、芡实等。

来源:当归中医学堂

微信打赏微信打赏

打赏↑↑↑或点击广告↓↓↓的朋友一定都是善良的人!

最后编辑于:2019/8/10作者: 中医学习笔记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如需联系作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查找。 本站站长是一名中医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有合作交流,欢迎联系我们询病勿扰。 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感谢打赏支持!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arrow grin ! ? cool roll eek evil razz mrgreen smile oops lol mad twisted wink idea cry shock neutral sad ???

  1. 马先生说道:
    -49#

    鼻炎用下秋济本草鼻舒冷敷凝露,我之前也是鼻炎都快成为药罐子了,偶然刷掏宝看到这个试了试,没想到真的有效果,坚持使用了一个月,我的鼻炎真的好了,非常感谢吧!